新天子即位五年,岁次庚寅。斗柄插子,律调黄钟。
森森万木夜僵立,寒气赑屃顽无风。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
天色绀滑凝不流,冰光交贯寒朣胧。初疑白莲花,浮出龙王宫。
八月十五夜,比并不可双。此时怪事发,有物吞食来。
轮如壮士斧斫坏,桂似雪山风拉摧。百炼镜,照见胆。
平地埋寒灰,火龙珠。飞出脑,却入蚌蛤胎。摧环破璧眼看尽,当天一搭如煤炱。
磨踪灭迹须臾间,便似万古不可开。不料至神物,有此大狼狈。
星如撒沙出,争头事光大。奴婢炷暗灯,掩菼如玳瑁。
今夜吐焰长如虹,孔隙千道射户外。玉川子,涕泗下。
中庭独自行,念此日月者。太阴太阳精,皇天要识物。
日月乃化生,走天汲汲劳四体。与天作眼行光明,此眼不自保。
天公行道何由行,吾见阴阳家有说。望日蚀月月光灭,朔月掩日日光缺。

诗句原文:

新天子即位五年,岁次庚寅。斗柄插子,律调黄钟。

森森万木夜僵立,寒气赑屃顽无风。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

天色绀滑凝不流,冰光交贯寒朣胧。初疑白莲花,浮出龙王宫。

八月十五夜,比并不可双。此时怪事发,有物吞食来。

轮如壮士斧斫坏,桂似雪山风拉摧。百炼镜,照见胆。平地埋寒灰,火龙珠。飞出脑,却入蚌蛤胎。摧环破璧眼看尽,当天一搭如煤炱。

磨踪灭迹须臾间,便似万古不可开。不料至神物,有此大狼狈。

星如撒沙出,争头事光大。奴婢炷暗灯,掩菼如玳瑁。

今夜吐焰长如虹,孔隙千道射户外。玉川子,涕泗下。

中庭独自行,念此日月者。太阴太阳精,皇天要识物。

日月乃化生,走天汲汲劳四体。与天作眼行光明,此眼不自保。

天公行道何由行,吾见阴阳家有说。望日蚀月月光灭,朔月掩日日光缺。

诗句译文:

  1. 新天子即位五年,岁次庚寅,斗柄插子,律调黄钟。
  2. 森森万木夜僵立,寒气赑屃顽无风。
  3. 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
  4. 天色绀滑凝不流,冰光交贯寒朣胧。
  5. 初疑白莲花,浮出龙王宫。
  6. 八月十五夜,比并不可双。此时怪事发,有物吞食来。
  7. 轮如壮士斧斫坏,桂似雪山风拉摧。
  8. 百炼镜,照见胆。平地埋寒灰,火龙珠。
  9. 飞出脑,却入蚌蛤胎。摧环破璧眼看尽,当天一搭如煤炱。
  10. 磨踪灭迹须臾间,便似万古不可开。
  11. 不料至神物,有此大狼狈。
  12. 星如撒沙出,争头事光大。
  13. 奴婢炷暗灯,掩菼如玳瑁。
  14. 今夜吐焰长如虹,孔隙千道射户外。
  15. 玉川子,涕泗下。
  16. 中庭独自行,念此日月者。
  17. 太阴太阳精,皇天要识物。
  18. 日月乃化生,走天汲汲劳四体。与天作眼行光明,此眼不自保。
  19. 天公行道何由行,吾见阴阳家有说。望日蚀月月光灭,朔月掩日日光缺。

诗句注释:

  • 新天子即位五年:指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当时皇帝刚登基五年。
  • 岁次庚寅:按照干支纪年法,庚寅代表年份和月份的组合,表示这个特定的时间点。
  • “斗柄插子”,斗柄指向子位,意味着北斗七星正指向南方的子宿方位,即子时开始。
  • “律调黄钟”:古代音乐用黄钟律来调节音律,这里比喻天文现象的出现需要符合一定的律动。
  • “森森万木夜僵立”:形容夜色中的树木异常清晰,仿佛在静止不动。
  • “烂银盘”:描述月亮像烂银盘一样从海中升起。
  • “出来照我草屋东”:月亮出现在了诗人住所的东方,照亮了诗人的小屋。
  • “天色绀滑凝不流”:天色深蓝且光滑如同没有流动的水。
  • “初疑白莲花”:最初怀疑是白色的莲花或雪从水中升起来照亮了天空。
  • “百炼镜”:象征高洁的明镜,能照见人的本性。
  • “平地埋寒灰”:比喻大地被寒冷所覆盖,万物沉寂。
  • “夜半吐焰长如虹”:夜间月亮吐出耀眼的光芒,如同一条巨虹横跨天际。
  • “玉川子”:可能指的是一个观察月亮的人或诗人自己,泪流满面是因为感动或是感慨。
  • “中庭独自行”:表达了诗人在夜晚中庭院里行走时的孤独与沉思。
  • “天地”:泛指宇宙。
  • “皇天”:对天的尊称,这里指自然的规律或天道。
  • “日月乃化生”:日月星辰是自然生成的,它们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运行。
  • “走天汲汲劳四体”:“走天”指日月星辰运行不已,“汲汲”意为辛勤不懈。
  • “与天作眼行光明”:日月星辰作为眼睛,照亮了黑暗的大地。
  • “此眼不自保”:这里的“此眼”可能暗指人类的眼睛或其他事物,表明这些事物无法长久保持其存在。
  • “天公行道何由行”:探讨天道如何运行或实现其目的。
  • “阴阳家说”:可能指古代阴阳家的学说,涉及到自然界和天文现象的解释。
  • “望日蚀月月光灭”:指当月全食发生时月亮会消失不见。

作品赏析:
卢仝的《月蚀诗》通过描绘一次月食的过程,不仅展示了天文奇观,也寓意深刻。诗中的“新天子即位五年”,“斗柄插子”,“律调黄钟”等元素,都暗示了这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而月食的发生则是自然规律的体现。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卢仝展现了他对天道与人世关系的深刻感悟。同时,诗中丰富的比喻、夸张手法,以及反复的感叹和疑问,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动感和戏剧性,令人印象深刻。这种艺术表现力使《月蚀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也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文本之一。

评析:
卢仝的《月蚀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通过对月食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卢仝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也折射出了他对人间世事的反思。诗中的“天公行道何由行”,“百炼镜,照见胆”,反映了他对天道运行的不解和对人类行为的担忧。此外,诗中的“不料至神物,有此大狼狈”等句子,更是体现了卢仝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于神秘现象的好奇和探索。总的来说,《月蚀诗》不仅是一首描写月食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思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