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
溪云杂雨来茅屋,山雀将雏到药栏。
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
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指杏坛。
幽居春暮书怀
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
溪云杂雨来茅屋,山雀将雏到药栏。
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
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指杏坛。
注释:
幽居春暮书怀:在春天的傍晚写下这首诗。
自哂鄙夫多野性:嘲笑自己(我)是个鄙陋的人,有太多的野性。
贫居数亩半临湍:住在几亩地的地方,一半靠近湍急的溪流。
溪云杂雨来茅屋,山雀将雏到药栏:溪中的云和雨来临时飘落在茅屋里,山里的小麻雀将雏儿带到药栏旁。
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满床的仙箓(道教符箓)让人感到无聊,而藏在箱子里的《阴符经》却让人感到羞愧。
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指杏坛:更怜悯那些穿着春天服饰的孩子,他们在花丛中寻找老师,指向杏坛。
赏析:
这是一首写诗人隐居生活的诗。首联“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诗人自我嘲讽地说自己是一个鄙陋的人,他住在几亩地的地方,一半靠近湍急的溪流。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的不满和自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亲近。
颔联“溪云杂雨来茅屋,山雀将雏到药栏”,“溪云”与“杂雨”都来自大自然,它们飘洒到茅屋上,山里的小麻雀将雏儿带到药栏旁。这里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诗人用“溪云”与“杂雨”来表现自然的生机勃勃,用“药栏”来象征生命的延续。这种表达方式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哲理。
颈联“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仙箓”是道教符箓,象征着神秘的力量和智慧;“阴符”是指《道德经》,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这两处都是诗人的藏书之处,他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到厌烦,而是觉得它们值得珍惜。然而,诗人却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显得有些羞愧,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这些书籍,只是偶尔翻阅一下而已。这种表达方式既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又体现了他的谦虚态度。
尾联“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指杏坛”。这里指的是孩子们穿着春天的衣服在花丛中寻找老师指点。这一景象既美丽又充满生机,它不仅反映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