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山重叠越溪斜,西子休怜解浣纱。
得似红儿今日貌,肯教将去与夫差。
《比红儿诗》是唐代诗人罗虬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越山重叠和越溪斜流的自然景观,以及西子(即美女西施)的传说,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红儿的怀念和对红儿美貌的赞赏。全诗如下:
- 越山重叠越溪斜,西子休怜解浣纱。
- 注释:越山高耸,重叠的山脉延伸;越溪蜿蜒,水流斜斜地流淌。西子(即西施)曾经被世人所怜爱,但现在她不再被人们所宠爱了,因为她已经解开了象征着美丽的“浣纱”之态。
- 赏析:首句以壮丽的自然景色开篇,勾勒出一幅越山水墨画般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苍茫而深远的氛围。接着通过“西子休怜解浣纱”这一转折,诗人将对西子的同情和赞美巧妙地融入其中,既表达了对西子美貌与才华的赞叹,也隐含了对西子命运的惋惜。同时,“休怜”一词的使用,更是强化了这种情感上的对比和冲突,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 得似红儿今日貌,肯教将去与夫差。
- 注释:如果红儿能够拥有如今这般美丽的模样,她肯定不会愿意将自己献给吴王夫差。这里用了一个典故——红儿,即历史上的红颜知己,也是因色衰而被弃的象征。而“与夫差”则是指吴王夫差,一个因沉溺于美色而亡国的君主。这里的对比,既是对红儿命运的感叹,也是对当时社会重色轻德现象的批评。
- 赏析:第二句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被破坏的痛惜。诗人以红儿为例,暗示着美貌往往伴随着短暂的生命,一旦被世俗所累,就会变得脆弱不堪。而“不肯”一词的使用,更是强调了红儿对于自身命运的抗争和坚守,展现了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那些只看重外表和权势而不重视内在品质的人的不满。
《比红儿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对罗虬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