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点夕阳收。
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诗歌的主旨意思和诗人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以及手法等。
“寻道者所隐不遇”一句,意思是我寻找道者隐居的地方却没找到;“篱外涓涓涧水流”,描写了一幅山涧溪流图,以涧水为线索,描绘出一幅清丽幽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渴望;“槿花半点夕阳收”,槿花落尽黄昏时,点明季节,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欲题名字知相访”,作者想要在槿树旁题写自己的名字来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居者的思念之情;“又恐芭蕉不奈秋”,担心秋风吹拂着芭蕉树,暗示作者的隐居生活不能长久,表达作者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答案】
诗句释义及译文:我在寻找道人的隐居之地,却始终没有找到。篱笆外面,涓涓细流的涧水潺潺流淌;槿花点点,夕阳西斜。我
想在槿树下题写自己的名字,以期与隐居者相会;然而,我又担忧那芭蕉经受不住秋风的摧残而过早衰败凋零。
赏析: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之作。首句“寻道者所隐不遇”交代了全诗的写作背景:作者为了逃避现实,来到山林之中寻觅道人隐居之所,
但却一直未能发现。第二句“篱外涓涓涧水流”描绘了一幅清丽幽远的意境,作者用“篱外”、“涓涓涧水”等细节描绘,勾画了
山间清幽宁静的环境。第三至五句是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想象与向往:“欲题名字知相访”体现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憧憬,他想在
槿树旁题写自己的名字来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居者的思念之情;“又恐芭蕉不奈秋”则流露出他对隐居生活不能长久的忧
虑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