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见通荣辱,行藏备卷舒。
避席谈曾子,趋庭诲伯鱼。
诗句解析:
1. “隐见通荣辱”:
- 关键词: 隐、见、荣辱
- 注释:这里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对方式,如在暗处和明处,面对荣耀和耻辱的态度。
2. “行藏备卷舒”:
- 关键词: 行藏
- 注释:这里的“行”指的是行为或行为方式,“藏”指隐藏或保持某种状态。整体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应随时准备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或情况。
3. “避席谈曾子”:
- 关键词: 避席、曾子
- 注释:曾子是孔子的弟子,这里表示通过避开座位的方式与曾子进行对话,可能是关于道德修养、政治哲学等主题。
4. “趋庭诲伯鱼”:
- 关键词: 趋庭、伯鱼
- 注释:趋庭指的是快步走进父亲的庭院,此处用以形容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伯鱼可能是指孔子的学生颜回,暗示了对儒家学说的虔诚学习和继承。
译文:
假作赋得鲁司寇诗
在隐蔽与显露之间,我学会了如何应对荣与辱;行走间,我的举止如同卷起的帘幕,随时准备展开。
在父亲书房中,我用避开座位的方式,与曾子讨论着学问和道德的重要性;而我的学生,颜回,则在孔子的指导下勤奋学习。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在社会中行为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社会环境中立足的思考。诗中的“隐见”、“行藏”、“趋庭”等词语,不仅描绘了人物的行为模式,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一种哲学思考:即如何在变幻莫测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出最合适自己的一面。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强调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寻找平衡,既能够保护自己,又能适时地贡献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