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
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
燕昭不是空怜马,支遁何妨亦爱鹰。
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注释】
- 退栖:辞官归隐。
- 萧索:萧条冷落。
- 中条: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
- 得剑乍:得到宝剑,乍如添健仆,突然之间好像多了一位健壮的仆人。
- 亡书久似失良朋,亡书:失去书籍。久:时间长久。良朋:好朋友。
- 燕昭不是空怜马,燕昭王曾用千金购骏马,比喻赏识人才。
- 支遁何妨亦爱鹰,支遁是东晋名士,喜欢养鹰。
- 致身绳检外,致身:追求仕途。绳检:法度规矩。指官场。
- 兢兢:谨慎小心。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当时作者任监察御史,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此诗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远离官场的决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抑郁之情。
首联“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诗人辞官归隐的情景。诗人认为自己在宦游生涯中感到力不从心,缺乏能力,于是决定迁到中条山上的高层居住。这一动作象征着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回归自然生活的决心。
颔联“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诗人得到一柄宝剑,如同增添了一名健壮的仆人;而失去了书籍,却仿佛失去了一个好朋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知识文化的珍视,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颈联“燕昭不是空怜马,支遁何妨亦爱鹰。”引用了历史上的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燕昭王曾用千金购骏马以示宠爱,但诗人认为这只是表面的欣赏;而支遁则喜好养鹰,诗人则认为这也是一种爱好。这两个典故表明诗人认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追求,而不是盲目地追随他人的意愿。
尾联“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决心。诗人表示从此将不再涉足官场,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同时,他也告诫世人不要过于忧虑和担忧,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官场生活和个人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唐代社会文人对于仕途的反思和思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