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苦遄征,孤魂长自惊。
泛舟依雁渚,投馆听猿鸣。
石发缘溪蔓,林衣扫地轻。
云峰刻不似,苔藓画难成。
露裛千花气,泉和万籁声。
攀幽红处歇,跻险绿中行。
恋切芝兰砌,悲缠松柏茔。
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
魑魅天边国,穷愁海上城。
劳歌意无限,今日为谁明。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发藤州”,然后根据要求圈定诗句,最后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发藤州”是这首诗的小标题。发藤州即泛指南方各地。

第一联“朝夕苦遄征,孤魂长自惊。”写诗人日夜奔波劳碌,忧心忡忡的情态。

第二联“泛舟依雁渚,投馆听猿鸣。”写诗人泛舟依雁渚,投馆听猿呜的场景。

第三联“石发缘溪蔓,林衣扫地轻。”写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石头沿着溪流蔓延生长,树皮随风飘落如同轻纱一般。此联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山中的自然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四联“云峰刻不似,苔藓画难成。”此联写诗人登上高处远望,只见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似乎难以用笔墨描绘出来;而那青翠欲滴的苔藓,又无法用图画表现出它的美丽。此联以夸张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

第五联“露裛千花气,泉和万籁声。”此联写诗人置身于花海之中,被阵阵清香所包围;泉水潺潺流淌,发出美妙的音响。此联写出了诗人身处自然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第六联“攀幽红处歇,跻险绿中行。”此联写诗人在幽静的花丛中休息,在险峻的山林中小步而行。此联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第七联“恋切芝兰砌,悲缠松柏茔。”此联写诗人在墓前悼念亲人,悲伤万分。此联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第八联“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此联写诗人忠贞不屈,为国捐躯的决心。此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意以及忠诚报国的信念。

第九联“魑魅天边国,穷愁海上城。”此联写诗人面对国家的危难,深感忧愁。此联揭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第十联“劳歌意无限,今日为谁明。”此联写诗人心中充满感慨,不知为谁而唱。此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奈。

【答案】

译文:

日落归家,终日奔波劳累,我独自在异乡漂泊,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泛舟于江边小洲,倚着船篷聆听远处山间猿猴的啼叫。山崖上生长着苍劲挺拔的树木,枝叶茂盛,仿佛轻风吹拂一样;林中草木繁茂,地上落花飘飞,犹如踏在轻盈的地毯上一般。高耸入云的山峰,仿佛用刀刻成的一样,没有一丝瑕疵;山上的苔藓虽细小,但形态各异,宛如精心绘制的山水画一般。清晨,露珠滋润了满山遍野的花花草草,清新的空气弥漫在空中;泉水叮咚作响,回荡着大自然的美妙声音。我攀登到山间幽静的地方稍事休息,再继续前行。山路崎岖,我一步步向上登攀,感受着山间的清新空气和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在墓前悼念亲人,悲痛万分,泪水纵横交错。我的忠诚之心,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红心,永远留在了长江以南的土地;我的头发已变得苍白,但我的壮志并未消逝,依然生长在岭南之地。那些奸佞之辈潜伏在天边的国家里,他们让我感到无比的恐惧;而我身处海边,却只能忍受贫困与忧愁。我唱起慷慨悲壮的歌曲,心中满怀豪情壮志;然而今日之后,又有谁来为我明辨是非呢?赏析: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自己的行程。“朝夕”二字渲染了一种辛苦奔波的氛围,突出其劳顿之状;“孤魂长自惊”则表明了诗人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孤独与恐惧。颔联写诗人泛舟依雁渚,投馆听猿鸣的情景,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官体验来描绘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寂寥的自然场景,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意境。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的山水之美:石头顺着溪流延伸生长,树枝随着风向飘散,形象生动而富有诗意。这两句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由衷的赞叹之情及内心的平和与愉悦。尾联则是诗人情感转折的关键所在,由先前的平静与喜悦转变为深沉的哀伤与忧虑。诗人站在墓前悼念逝去的亲人,泪水横流,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和无尽的悲痛。尾联还隐含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与无奈:忠心耿耿地为国家奉献至死方休的壮志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诗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挣扎之中。全篇通过对诗人行程、心情、环境等细节的描绘,以及对其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示了一幅充满情感波澜的画面: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也有因国家动荡、个人遭遇而产生的忧虑与哀愁。这种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充满诗意且感人至深的抒情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