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应怪君起迟,蒲轮重辗嵩阳道。
功成名遂来不来,三十六峰仙鹤老。

寄李补阙

苍生应怪君起迟,蒲轮重辗嵩阳道。

功成名遂来不及,三十六峰仙鹤老。

注释与赏析:

  1. 诗句释义
  • “苍生应怪君起迟”表达了普通百姓对李补阙(可能是指某个有名望的人物或官员)迟迟未到的惊讶和不解。这里的“苍生”指的是广大的人民,而“起迟”则指李补阙的上任或活动延迟。
  • “蒲轮重辗嵩阳道”描绘了李补阙乘坐的华丽车辆在嵩山的阳坡上行驶的情景,象征着他的尊贵和地位。
  • “功成名遂来不及”可能意味着李补阙已经完成了显著的成就,但似乎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及时回到朝廷或完成自己的使命。
  • “三十六峰仙鹤老”形容了那些山峰如同年迈的仙鹤一般,岁月在其表面留下了痕迹。这也可能象征时间的流逝或是自然的力量。
  1. 译文展示
  • 苍生应怪君起迟,蒲轮重辗嵩阳道。
  • 功成名遂来不及,三十六峰仙鹤老。
  1. 关键词解析
  • 苍生:这里指的是普通的百姓或民众。
  • 蒲轮重辗嵩阳道:蒲轮是古代一种豪华的交通工具,用来装载重要物品。重辗则是说车辆行进时声音沉重,表明其尊贵的地位。
  • 功成名遂:意为完成了伟大的事业并获得了成功。
  • 三十六峰:指的是嵩山中的一系列山峰,常被视为道教的象征。
  • 仙鹤老:仙鹤是长寿的象征,这里用来形容山上的景物仿佛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得苍老。
  1. 创作背景分析
  • 施肩吾可能是一位地方官员或地方士人,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某些官员迟到或未能及时完成职责的不满和疑惑。这种作品通常带有讽刺或批评的意图,通过夸张或比喻手法来表达作者的观点。
  1. 文化影响考量
  •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它展示了唐代文人对政治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以及表达个人情感的方式。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也体现了诗人的个人风格和社会责任感。
  1. 语言艺术探讨
  • 施肩吾的诗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著称,善于利用生动的意象和形象化的描述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三十六峰仙鹤老”这一描述,通过将自然元素人格化,增强了诗中的意境和深度。
  1. 历史与哲学意义
  • 这首诗也可以被看作是对权力、责任和时间的一种哲学性思考。它提示我们即使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仍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珍惜时间,及时行动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