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波心寺,金山名目新。
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尘。
过橹妨僧定,惊涛溅佛身。
谁言张处士,题后更无人。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万古波心寺,金山名目新。
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尘。
过橹妨僧定,惊涛溅佛身。
谁言张处士,题后更无人。
注释与赏析:
万古波心寺:这句诗描绘了镇江金山寺的历史和位置。”万古”表明这座寺庙历史悠久,历经无数岁月。”波心寺”则直接指出了它位于江心岛上。
金山名目新:金山因而得名“金山”,这里的“新”可能指的是名称上的新颖或变化。
天多剩得月:这里形容夜晚天空中月亮的数量较多,给大地留下了更多的月光。
地少不生尘:虽然金山上没有太多尘土,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宁静和清新。
过橹妨僧定:这句诗描述了僧人在修行时,偶尔会有船只经过,可能会打扰到他们的清修。
惊涛溅佛身:金山寺旁的江面波涛汹涌,有时会冲击到佛像的身上。
谁言张处士,题后更无人:最后两句是说,这首诗被谁所写,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人记得了。这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文人墨客的疏离感或是对文学传承的一种感慨。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金山寺的自然景观和僧人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文环境的深刻感受。通过对比“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尘”和“惊涛溅佛身”的描写,诗人展现了金山寺的独特魅力和自然环境的壮丽。同时,诗中提到的“张处士”可能是一位著名的文人或学者,而“题后更无人”则暗示了这些诗文可能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这首诗不仅赞美了自然美景,也透露出对文化传承的某种遗憾或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