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高与陇山连,制锦无私服晏眠。
鹦鹉语中分百里,凤凰声里过三年。
秦无旧俗云烟媚,周有遗风父老贤。
莫役生灵种杨柳,一枝枝折灞桥边。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春,因避安禄山叛军而离长安往秦州时所写。当时,杜甫在长安已两年多,与李白、高适等结下了深厚友谊。这时他正从长安出发去投奔在秦州的表弟郑县令李明府,诗中即寄给郑明府。
岐和陇,皆指陕西一带的山脉。岐山高耸入云,与甘肃的陇山相连。杜甫用“连”字来形容其高峻雄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带山川的气势。这里诗人以“连”字作结,不仅突出了岐、陇两山之间的连绵不断,也暗含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情感的紧密相连。
接下来四句,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制锦无私服晏眠”,意为离开故乡后,无法像往常一样穿着锦绣衣服安享宁静的睡眠。这句中的“服”,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礼服。这里的“晏眠”,即晚睡的意思。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
接下来三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与故乡之间的深厚感情。“鹦鹉语中分百里”,意为家乡的鹦鹉在说话时,仿佛能将家乡分成百里之遥。“凤凰声里过三年”,则是说听到家乡的凤凰叫声,仿佛已经度过了三年时光。诗人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秦无旧俗云烟媚,周有遗风父老贤。”这两句,诗人分别以秦、周二朝来对比故乡。秦地没有旧时风俗的诱惑,周朝有遗留下来的贤能之风,使得故乡充满了吸引力。诗人通过对两地风俗和贤能的比较,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莫役生灵种杨柳,一枝枝折灞桥边”,这是诗人最后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再让那些无辜的生命为了生计而被迫种植杨柳树,因为灞桥边的杨柳已经太多了。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岐山、陇山的描述,展现了自己的豪迈气概;通过描写故乡的风俗、贤能,展示了故乡的美好形象;通过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生活的追求。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