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然南越去,替尔畏前程。
见说路岐崄,不通车马行。
瘴烟迷海色,岭树带猿声。
独向山家宿,多应乡思生。
【注释】
①孑然:孤独的样子。
②南越:泛指南方地区。
③代:替,为。
④见说:听说。
⑤不通车马行:路上不通车马通行。
⑥瘴烟:瘴气和烟云。
⑦岭树:岭南的树林。
⑧猿声:山中猿猴的声音。
⑨多应:多半会。
【赏析】
送人游南越,是一首别情诗,写诗人在送别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从送人出发、旅途艰险、沿途所见三方面着笔,刻画出一幅幅生动而真切的山水画,表现了诗人对朋友远行的关切与牵挂。
起句“孑然南越去”,点明此行是独自去,而且目的地是南方偏远之地——南越,这就为后文渲染了一种孤寂的气氛。“替尔畏前程”,是说担心朋友的前途,这既是诗人对友人的一种关怀,也透露出了诗人自己的心情。第二句“替尔怕前程”,进一步说明,诗人担心的是朋友在旅途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危险。诗人对朋友的这种担忧,既是出于人之常情,也体现了他对朋友深厚的情谊。第三句“见说路岐崄”,是从客观上写路途的危险。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听说这条路崎岖不平,不能通车马行走。“不通车马行”四字,既说明了山路的险恶,又反映了当时交通不便的状况,为下文“瘴烟迷海色”作了铺垫。
接下来四句,都是写旅途所见。“瘴烟迷海色”,是说途中有瘴气,云雾缭绕,使人看不清海景,这是写自然景色给人造成的困扰。“岭树带猿声”,是说岭上的树木茂密,猿猴啼叫,这里既交代了地点是岭南,又描绘了岭南的自然环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两联都是写眼前之景,但都以“岭”“瘴烟”“猿声”等词来概括,使景物显得更加集中突出,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独向山家宿”,是说独自在山间住宿。“多应乡思生”,则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定会产生思念家乡的感情。这一联也是写眼前之景,但与前两联不同,它不是用“岭”“瘴”等词概括所写景物,而是用了“独向山家宿”和“多应乡思生”这样的句子,使诗句显得更为简洁含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这首诗是唐代大历年间的一个春天,诗人送别友人时作的。《旧唐书·文艺传上》载:“大历(唐德宗年号)中,李渤为江州刺史。将赴官,赋诗送行。……大为时贤所称。”这首诗就是李渤为江州刺史时的赠别之作。
此诗首句“孑然南越去”,就点明了此行是独自去,而且目的地是南方偏远之地——南越。“替尔畏前程”,是说担心朋友的前途;“见说路岐崄”,是从客观上写路途的危险;“不通车马行”、“瘴烟迷海色”、“岭树带猿声”,分别描写了途中自然景观以及由此引起的种种感受;“独向山家宿”,“多应乡思生”,则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处境及内心感受。
诗中的“见说”、“多应”,都是虚拟语气,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