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径转深密,静无车马痕。
松花金粉堕,苔叶翠茸翻。
虫鸟春音杂,烟云晚色昏。
俗尘何处入,长是掩溪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谷的《东谷茅斋》。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野径转深密,静无车马痕。”
  • 这句诗描绘了东谷茅斋所在之地的道路。野径指的是乡村小道,转深密说明道路弯弯曲曲,非常幽深。”静无车马痕”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环境的欣赏。
  1. “松花金粉堕,苔叶翠茸翻。”
  •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东谷茅斋周围的景象。”松花金粉堕”形容松花落下,如同撒下了金色粉末。”苔叶翠茸翻”则描绘了苔藓覆盖在地面上,颜色鲜绿。
  1. “虫鸟春音杂,烟云晚色昏。”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虫鸟春音杂”形象地描述了春天里各种动物和昆虫的活动声,而”烟云晚色昏”则描绘了傍晚时烟雾缭绕的天空颜色。
  1. “俗尘何处入,长是掩溪门。”
  •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一种超脱态度。”俗尘何处入”意味着世俗的尘埃无法进入这片清净之地。”长是掩溪门”则是说诗人经常关闭溪边的门,以此来隔绝外界的干扰。

注释与赏析:

注释:

  • 东谷茅斋 - 一个位于山林中的简陋茅舍。
  • 野径 - 乡村间未被开发的小路。
  • 静无车马痕 - 道路上没有任何车辆的痕迹。
  • 松花金粉堕 - 松树上落满像金子一般的松花粉。
  • 苔叶翠茸翻 - 苔藓覆盖的绿色草地翻腾起伏。
  • 虫鸟春音杂 - 春季里各种虫子和鸟儿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
  • 烟云晚色昏 - 傍晚时分,天空中烟雾弥漫,天色昏暗。
  • 俗尘何处入,长是掩溪门——这里用“隐士”的意象表达出一种对尘世纷扰的远离。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诗人以茅斋为背景,通过对野径、松花、苔叶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中的“静无车马痕”和“掩溪门”等词语,都体现了诗人追求心灵净土的渴望。整首诗不仅有着丰富的视觉美感,同时也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思考,引人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