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戎马后,凋残今几年。
边民此天幸,县令若君贤。
况自储蓄久,定知摩抚全。
好须图善政,能为作诗传。
【译文】
北地的战乱已经平息多年,百姓凋残,生活困苦;边远的百姓得到皇帝的恩赐,县令贤明。
我自小在边地长大,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希望皇上能重视边防,安定边疆。
好诗需要好的诗歌来流传,我希望我写的这首诗能得到皇上的赞赏,为我的诗歌传名。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时杜甫在长安应试未中第。诗人在京城长安时,曾上书肃宗,希望皇帝能体察民生疾苦,关心边疆战事。但朝廷对此并不理会。因此,他在长安期间心情很不愉快。本诗即为作者抒发这种情绪所作。
首联“北地戎马后”,点出当时西北地区战争已基本结束,人民的生活逐渐安定。这是对当时形势的概括描写。“凋残今几年”,是说经过连年的征战,百姓遭受很大的苦难,国家也元气大伤,如今又过了多少年?表达了诗人对战乱造成的严重后果和人民生活困苦的忧虑之情。
颔联紧承首联,进一步说明人民的痛苦以及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之心。“边民此天幸”一句,诗人以感叹句式表达自己对边民遭受战乱之苦的感慨。“县令若君贤”,诗人以设问句式表达对有贤明县令治理的边地的赞美。这两句既表达了对战争造成人民痛苦的痛惜之情,又表现了对贤明县令的崇敬之意。
颈联“况自储蓄久”,承接上文,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定知摩抚全”,诗人认为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一定会恢复元气,使百姓安居乐业。这里,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国家的休养生息与个人的蓄养精气联系起来,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乐观态度。
尾联“好须图善政,能为作诗传”,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美好前景的期望和自己愿意为国效力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写战乱后的边地生活、人民痛苦以及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待以及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痛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为国家效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