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高迹若孤云,聊问太虚求所止。
昨因随风起西北,翩然远堕三隅里。
揽之不住瞥尔去,瞬息谁知几千里。
东游必定遇鸿蒙,请问无为最深旨。
注释:
- 山人高迹若孤云:山人的行踪就像孤高的白云一样,飘渺不定,难以捉摸。
- 聊问太虚求所止:我在这里闲谈,询问太虚(道家的虚无缥缈的境界)到底在哪里可以停留。
- 昨因随风起西北:昨天我随风而起,从西北方向出发。
- 翩然远堕三隅里:然后轻盈地飞落在三里的角落里。
- 揽之不住瞥尔去:想要紧紧抓住它,却发现它一闪而过,消失得无影无踪。
- 瞬息谁知几千里:一瞬间,我都不知道它飞过了几千里的距离。
- 东游必定遇鸿蒙:如果我要向东游历,一定会遇到鸿蒙(宇宙的原始状态)。
- 请问无为最深旨:请问这“无为”究竟代表了什么最深远的道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山人的形象来比喻自己,通过描述山人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追求。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于生命、宇宙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人以“山人高迹若孤云”开篇,描绘了山人像一朵孤高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飘荡。这里用“孤云”来形容山人的行踪,既表现了山人的高洁,也暗示了他的孤独。接着,诗人又用“聊问太虚求所止”表达出自己对于太虚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太虚”指的是道家的虚无缥缈的境界,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
随后,诗人以“昨日随风起西北”,“翩然远堕三隅里”两句,形象地描述了山人在空中飞舞的情景。其中,“翩然”形容山人飞行时轻快而优雅的姿态;“远堕三隅里”则表示山人飞行的距离遥远,如同坠落在三里的角落里一般。这一细节生动地描绘出了山人飞行的速度和距离,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动感。
尽管诗人已经捕捉到了山人的身影,但“揽之不住瞥尔去”,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在视线之外,无法真正抓住它的踪迹。这一转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也使得诗人的心情变得更加复杂和无奈。
诗人以“瞬息数千里”、“东游必遇鸿蒙”两句收尾。这两句话分别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常的思考。其中,“瞬息数千里”意味着时间短暂而快速,让人无法把握;而“东游必遇鸿蒙”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和追求,希望在东游的过程中能够遇见鸿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山人飞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也让读者不禁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