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记得归在京,日日访子来西城。
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
顾子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
书窗画壁恣掀倒,脱帽褫带随纵横。
喧呶歌诗叫文字,荡突不管邻人惊。
更呼老卒立台下,使抱短箫吹月明。
清欢居此仅数月,夜夜放去常三更。
别来七年在乡里,已忝三度移双旌。
今兹惛惛意思倦,加以跕跕疾病婴。
每思此乐一绝后,更不逢人如夜行。

【注释】:

寄子平:寄赠给李子平。李子平,名不详。

往年:指以前。

记:记得,记得。

归京:回到京城。

日日:每日,天天。

访子来西城:常常去西城拜访他(李子平)。

两寂寞:两人都很寂寞。

大笑时相轰:欢笑声相互撞击。

顾子心力苦未老:看到李子平的精力还这么旺盛。

弄故态如狂生:玩弄旧习,像狂生的作风。

书窗画壁恣掀倒:把书桌、窗户、墙壁上的东西都掀翻过来。

脱帽褫带随纵横:脱下帽子、扯掉腰带,随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挥洒。

喧呶:喧闹。

歌诗叫文字:吟咏诗歌,大声叫嚷文字。

荡突:横冲直撞的样子。

不管邻人惊:不顾及邻居们会因此感到惊慌。

更呼:再叫。

老卒:老兵。

台下:台阶下面。

使抱短箫吹月明:命令老兵抱着短笛吹出明亮的月光。

清欢:清雅的享受。

此乐:这种乐趣。

绝后:断绝。

跕跕:病重的样子。

三度移双旌:三次被朝廷贬黜。

惛惛意思倦:昏昏沉沉,意兴阑珊。

跕跕:形容身体不适或生病的样子。

疾病婴:疾病缠身。

夜行:在夜晚行走。

【赏析】:

这是一首写与友人李子平离别后的怀念之词。全词以“往年”为题,抒发了作者对往昔与好友相聚的怀念,以及离别之后的感慨和惆怅。

开头两句“往年记得归在京,日日访子来西城。”回忆往事,表达作者对往昔与好友相聚时光的回忆和怀念。其中“往年”一词,点明了时间背景,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之情;“记得”则强调了对往昔时光的留恋和不舍,展现了一种怀旧的情绪。接着“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描绘了两人虽然相对而坐却显得十分寂寞,但偶尔也会爆发出笑声的场景。这里的“寂寞”和“笑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接下来的句子“顾子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描述了作者看到好友李子平仍保持着年轻时的热情和活力,不禁感叹其精神未衰。这一句中的“顾子”二字,既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与牵挂,又透露出对李子平精神面貌的赞赏。结尾处“书窗画壁恣掀倒,脱帽褫带随纵横。”进一步描绘了李子平的豪放不羁性格,展示了他在生活中的自由自在。这几句通过描绘友人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深厚感情。

过片“喧呶歌诗叫文字,荡突不管邻人惊。”继续描绘李子平的生活场景,他的吟诗唱歌、大声叫嚷等行为,仿佛不受任何约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里的“喧呶”、“歌诗叫文字”描绘出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而“荡突不管邻人惊”则表现出一种任性妄为的性格。这几句通过对李子平生活细节的描写,进一步凸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更呼老卒立台下,使抱短箫吹月明。”这里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将视角转向了一个不同的人物——老卒。老卒被作者呼唤到台阶下,让他抱着短箫吹出了明亮的月光。这个转折不仅为整首词增添了戏剧性和趣味性,也反映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悲凉,因为即使是这样的朋友,也难以常伴左右。

最后两句“清欢居此仅数月,夜夜放去常三更。”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清欢生活的珍惜和留恋。尽管生活清苦,但能够与好友共度时光,就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幸福。这两句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悲观。结尾处“别来七年在乡里,已忝三度移双旌。”总结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表示自己已经离开京城七年多,多次被贬黜,深感委屈和辛酸。这既是对自己过去经历的一种总结,也是对未来命运的一种无奈预言。

这首词通过对友人李子平的怀念和回忆,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它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和留恋,又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感慨;既有对友人个性的赞美和欣赏,又有对自身境遇的反思和忧虑。整体而言,这首词是一首充满真情实感、富有哲理性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