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僧话了幽寻,不负沧浪一访临。
对菊莫谈当世事,品茶犹识古人心。
白云共住山前后,黄叶自知秋浅深。
龙卧苍髯曾有约,雁回分月供丛林。
惠山月印师用予寻家韵诗见简辄复赓载寺前老松僵卧风雨中月印因其摧剥而封殖之返成奇观欲为下一转语未暇也故卒章及之
相逢僧话了幽寻,不负沧浪一访临。
对菊莫谈当世事,品茶犹识古人心。
白云共住山前后,黄叶自知秋浅深。
龙卧苍髯曾有约,雁回分月供丛林。
【注释】
①沧浪:即沧浪亭。
②龙卧苍髯:指龙眠山的龙爪峰,有“龙爪插云”之称。
③雁归:指大雁南飞。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作者在惠山寺前见到一棵被风雨摧残的老松之后。全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炼,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首句“相逢僧话了幽寻,不负沧浪一访临。”描绘了诗人与和尚的对话场景。他们在一起谈论着隐逸的生活、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意义。这里的“幽寻”指的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而“沧浪”则是指广阔的大自然,如湖泊、江河等。诗人通过这次对话,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次句“对菊莫谈当世事,品茶犹识古人心。”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他认为,虽然面对菊花可以谈论世俗之事,但内心却应该保持平静和淡泊。同样,即使品茶时也可以欣赏到古人的心境,但他更希望能够真正理解并体验到古人的情感和思想。这里的“当世事”指的是世俗的繁华和纷争,而“古人心”则是指前辈先贤的思想和情怀。诗人希望通过品茶来领悟古人的智慧和境界,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第三句“白云共住山前后,黄叶自知秋浅深。”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看到了山上飘动的白云,感受到了它们与大自然的紧密相连;又看到了地上飘落的黄叶,感受到了它们与秋天的亲密关系。这里的“白云”和“黄叶”都是自然界的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尾句“龙卧苍髯曾有约,雁回分月供丛林。”则是一个寓意深远的结尾。它暗示了大自然中的生物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例如,龙卧在苍髯山上,是为了等待时机;大雁归来时,将分得一部分月光供给丛林中的其他生物。这里既体现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帮助,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规律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它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启示,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