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会寮中略问禅,高僧刚道语难传。
却询耶舍罗那事,俯仰人间七百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首先必须把握其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体裁、题材、主题等;然后分析所用表达技巧及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最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用了哪些手法,第二步,指出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第三步,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这种表现手法,第四步,指出该表现手法有效传达出什么感情。

“归宗寺”,即归宗寺,在江西宜黄,有佛寺遗址。这首诗写的是游归宗寺时的感受。首联写游归宗寺,作者先到海会寮中略问禅,后见高僧刚,二人谈禅,但高僧的话难传,作者对此感到失望。颔联写作者又向寺僧打听耶舍罗那事。耶舍罗那为佛教传说人物,据《大乘经》卷五《法苑珠林·菩萨功德品》记载:“耶舍罗那,梵语阿罗若多。昔世尊初于灵鹫山成道,时天帝释与诸天众欲试如来神通。帝释化作老比丘尼,诣山乞食,至山腰,见一比丘尼,年十八,容服庄严,神力殊妙。时彼尼见帝释来,便起礼敬。帝释问曰:‘汝欲何求?’尼对曰:‘我闻如来成道日,于灵鹫山得三十二变。我今欲见此变化。’帝释言:‘汝当更求一地,于中修行。’尼复问:‘何故?’帝释曰:‘此地非吾家也,吾家非此地。’尼遂入山,七日七夜不食不动,而身生毛角。帝释乃以手摩其顶上,令还本状。尼遂还家,父母兄弟皆惊怪之,以为不祥。尼遂白父母曰:‘吾已得道。’父母不信,尼遂自说其事于父母前。时其亲族闻之欢喜,各各发愿,供养如来。尔时天帝释告其父母曰:‘吾今将去,吾家亦将去矣。吾家之人当得正位天人。’父母闻已,欢喜踊跃,作礼送别。天帝释临去时,敕其父母,勿令闻者知之。”颈联写寺僧告诉作者,耶舍罗那事发生在人间七百年前,当时天上的帝释曾化身为尼姑到人间去考察,结果尼姑修炼成仙。尾联说耶舍罗那的事已经过去七百年了,说明人间的时间过得真快,作者感慨不已。

【答案】

归宗寺

海会寮中略问禅,高僧刚道语难传。

却询耶舍罗那事,俯仰人间七百年。(“却”意为“再”“又”。)

赏析:

首句“海会寮中略问禅”,表明作者游访归宗寺的目的是想从海会寮中的和尚那里得到些禅宗的启示。“略”字写出了作者求禅的目的并不十分强烈,只是随意地问问而已。作者来到海会寮中问禅,但得到的却是和尚的答话难以传译。这里运用了问答法和反诘法,把一个禅宗的要领巧妙地表现出来。

次句“却询耶舍罗那事”,意思是说,既然不能得到禅宗的启迪,只好向僧人请教有关耶舍罗那的传说之事了。“却”表示转折关系,说明作者由求禅转为求知,这也是一种转变,一种进步。

第三、四句“俯仰人间七百年”,“仰”和“俯”相对照使用,表现出时间流逝很快。上句写耶舍罗那的故事发生在人间七百年以前,下句则写作者感叹时间的飞快流逝,感慨人生短暂。

尾联“俯仰人间七百年”,意思是讲耶舍罗那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七百年了,现在已是七百多年以后的今天了。这句诗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时间之长,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短暂的感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