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从平地出尘笼,亲到诸天释梵宫。
却悟冗官长役物,争如大士日谈空。
山横青壁千层合,泉迸丹崖一线通。
幽鸟静啼人外境,疏钟不堕世间风。
目无可欲猿猱伏,心绝微尘冰鉴融。
自恨无缘陪宴坐,它生愿效种松翁。
【注释】
忽从平地出尘笼——突然从尘世中解脱出来,摆脱尘俗。
亲到诸天释梵宫——亲眼看到了天上的佛殿和佛教圣地。
却悟冗官长役物——却懂得官职是长期役使人的。
争如大士日谈空——还不如那些高僧每天谈空说空。
山横青壁千层合——山峦横卧,青翠的山壁上千重重叠。
泉迸丹崖一线通——泉水从石缝迸出,汇成一条细流,在丹崖上流淌。
幽鸟静啼人外境,疏钟不堕世间风——幽静的鸟儿在人世间之外自由自在地啼叫,远处传来的钟声也飘荡在空中,与世间的纷扰隔绝。
目无可欲猿猱伏——眼睛再也无法看到任何欲望的事物了。
猿猱(yáo rán )伏——猿猴也伏下了身子。
心绝微尘冰鉴融——心灵纯净如冰雪,像冰镜一样晶莹无瑕。
自恨无缘陪宴坐——可惜自己没有机会参加这次宴会。
它生愿效种松翁——来世愿意成为那位种松老人。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末明初,灵岩寺位于今江苏省吴县西南的太湖之中。灵岩寺原名阿育王寺、龙兴寺,始建于南朝萧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6)。后经历代扩建,至唐开元间成为江南名刹之一。唐代诗人常建曾为寺题《灵岩寺》,并作《题灵岩寺》诗。明代诗人顾起经也曾为灵岩寺作《题灵岩寺》。这首诗是顾起经对前两首《题灵岩寺》的拟作。
第一联:“忽从平地出尘笼,亲到诸天释梵宫。”灵岩寺本是人间之地,但作者在这里忽然感到自己好像从地上飞升到了天界,来到了佛祖的殿堂。“忽从”二字表明了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尘笼”则写出了那种超尘脱俗的感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家的向往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一种空虚感。
第二联:“却悟冗官长役物,争如大士日谈空。”这里,诗人似乎明白了官场上的繁文缛节,以及那些被官府役使的人们。相比之下,僧人们却可以每天谈论佛法,过着清净的生活。这里的“却悟”一词,既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又表现出他对佛家清规戒律的向往。而“日谈空”则形象地描绘了僧人们修行的境界。
第三联:“山横青壁千层合,泉迸丹崖一线通。”这句诗以山水为喻,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山上的青壁千层叠嶂,山下的泉水从丹崖上奔涌而出,形成了一条细长的瀑布。这一联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四联:“幽鸟静啼人外境,疏钟不堕世间风。”这里的“幽鸟”指那些在山林之中自由飞翔的鸟儿,它们在人世间之上自由自在地歌唱。而远处传来的钟声则飘荡在空中,与世间的纷乱无关。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鸟儿的歌声和钟声,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追求。
第五联:“目无可欲猿猱伏,心绝微尘冰鉴融。”这里的“猿猱”指猴子,它们在树梢上跳跃攀爬,悠然自得的样子。然而,诗人却觉得自己的眼睛再也无法看到任何欲望的事物了。这里的“冰鉴”指的是清澈透明如同冰面的镜子一般。而“心绝微尘”则形容了诗人的心灵达到了一种纯净的状态,没有任何杂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的修养和净化的追求。
最后一句:“自恨无缘陪宴坐,它生愿效种松翁。”这里的“陪宴坐”指的是参加宴会的意思,而“种松翁”则是指种松的人。诗人感叹自己没有机会参与这样的宴会,只能默默地在一旁观看。然而,他希望自己在未来有机会能够成为一名种植松树的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