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寿阳额,春风点颜色。
后来广平肠,冰雪峙气骨。
世人识花面,识花还自浅。
花有岁寒心,清贞坚百炼。
君家在梅谷,自诡知梅熟。
须得花性情,不假花头目。
莫说和羹事,花被和羹累。
突兀烟水村,我梅自林氏。
【注释】
寿阳:即晋武帝女寿阳公主,以梅花妆饰而得此名。点颜色:指涂脂描粉。
广平:即广陵,在今江苏扬州市。
和羹事:调和食物的事,比喻为人处事圆滑。
突兀:高耸入云的山势或山峰。烟水村:指风景优美的小村落。林氏:作者自称。
【译文】
当年我给寿阳公主涂了梅花色,现在她已不在人世。
以后我给广陵王涂了梅花色,如今他已死去。
世人只见花的面貌,却不知道花的本性。
花有经得住冬天严寒的志气,它清白纯洁坚贞不移,百炼不损。
你家住在梅谷,我知道你是知道梅花的。
你必须了解花的习性,而不是去讨好花的主人。
不要谈论调和食物的事情,因为调和食物会累及花朵。
突然看见一个烟雾笼罩的山村,那便是我自成一体的林家花园。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梅来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诗人用梅花作比,把梅花喻为自己的品格和志趣,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情绪。全诗语言凝练,含蓄深沉,富有哲理性,体现了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
开头二句,诗人回忆昔年为寿阳公主画梅的情景。“当年”,指过去;“寿阳”,指古地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额”,额头上。“春风点颜色”,说当时画的梅花,像寿阳公主那样美丽,就像春天的阳光点染着花瓣一样,使人感到格外鲜艳。这一句写出了梅花的俏丽。“春风点”,化用了唐宋以来的诗句,如韩愈《初出关有感》中“天寒红日薄,山晓碧梢春”。但这里又有所不同,韩句是写自然景象的,而李诗则是写画梅花时的环境气氛;而且韩句只是写红日、碧树,没有涉及人的活动;而李诗则突出了“点颜色”,既描绘了画面的色彩,又描绘了人的动作和神态。
“后来”三句,写画梅花的人已死而梅花仍傲然开放。“广平”,即广陵,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广陵王是南齐明帝萧鸾的儿子,字景文。这里指画梅花的画家。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典故。据《梁书·本纪》记载:“(萧)鸾性猜忌,多所诛害,……后尝见画工毛延寿画人,颊上加三毛,觉恶之。”因此“三毛”就成了凶相的象征。诗人用这个典故暗喻广陵王的暴虐。接着,诗人指出,虽然那位画家已经死了,但他所画的梅花仍然傲然开放。这两句不仅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也表现了诗人对那位画家的怀念之情。
五、六句承前意,进一步说明梅花具有坚韧的性格。诗人用“世人”代指那些只知道欣赏梅花美丽的人,这些人只看到梅花的外表美丽,却不懂得梅花内在的精神实质,因而只能算是浅尝辄止。诗人用“还自浅”三字,强调了这一点,并表示了自己的轻蔑。
七、八句进一步描写梅花的坚强性格。梅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所以诗人说梅花有一种岁寒三友(松、竹、梅)的气概。同时,它也具有清高、坚贞的美德,即使经受住严寒的考验,也能保持它的本色不变。“清贞”,就是正直、纯洁、坚贞的意思。“坚百炼”,意思是像钢铁经过多次的冶炼一样,不会改变它的质地。诗人用这两句话赞扬了梅花这种坚贞的品质。
最后四句,诗人以梅花自况,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诗人说,你住在梅谷,应该知道梅花的习性。梅花喜欢生长在山涧溪边,不喜欢受到人为的干预。诗人认为,只有了解梅花的习性,才能不让它受到污染;只有这样,才能与梅花相合,不辜负梅花对自己的期望。“花被和羹事”,是指花被人烹调食用,这里用来比喻被统治者玩弄、利用。李商隐一生在政治上不得志,他曾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但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政治黑暗,所以他始终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诗人用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忧愤之情,同时也表示了自己决不屈服于黑暗势力的决心。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梅花虽然能够经受住严寒,但它却并不因寒冷而变得软弱无力,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高洁品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这就是说,尽管环境艰苦,但我仍然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这首诗通过咏物来抒情寄慨,托物言志,寓意深刻。前四句追忆往事,赞美梅花;后四句抒写怀抱,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前四句写梅花,后四句说自己,首尾相应,浑然一体。全诗意境清新秀丽,风格委婉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