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失政陪臣僭,中国无君左衽专。
欲问哀公后来事,春秋书止获麟年。
【注释】
哀公:春秋时鲁君,名蒋,公元前546-前491年在位,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的同宗。
诸侯失政陪臣僭:诸侯失去治理国家的能力,而一些大臣又擅自称王称帝。
中国无君左衽专:中国没有君主,人们穿着左边的衣裳。
欲问哀公后来事:想要询问哀公后来的事情。
春秋书止获麟年:《春秋》记载到获麟为止。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春秋三卷》。诗中以讽刺的手法,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和昏庸无能的嘴脸,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紧扣“哀”字。
首句用典,引用了孔子的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卫灵公》)。孔子在这里说出了“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但当现实发生严重矛盾时,就有人违背这个原则,出现了“诸侯失政陪臣僭”、“中国无君左衽专”的现象。这里“诸侯失政陪臣僭”指的是诸侯国君失去统治权,被臣下篡夺;“中国无君左衽专”,指中国失去了统一的统治权,各地诸侯各自为政,人民穿着左边的衣襟,表示服从于某一方。这两句诗运用典故,说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非常混乱。
颔联“欲问哀公后来事,春秋书止获麟年”,意思是说,我想询问一下哀公之后的事情,但是《春秋》只记到获麟这一年就结束了。这里的“哀公”是指春秋时期的鲁国国君。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春秋时代的结束,标志着鲁国的覆灭,而《春秋》一书的编撰,也就此终止。
颈联“欲问哀公后来事,春秋书止获麟年”进一步指出,哀公作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他在位时间并不长。他去世后,齐国大夫陈恒杀死齐简公,并自立为齐侯。接着,田常又杀死齐简公的儿子简公立陈恒为齐侯。这样齐国就成了陈氏的封国。到了公元前379年,楚国灭掉陈国和蔡国,把楚威王的儿子熊悍立为楚怀王,这就是战国时期的始创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的父亲。
尾联“欲问哀公后来事,春秋书止获麟年”,最后一句“春秋书止获麟年”,表明《春秋》一书的编撰,只是记录到了获麟这一事件。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还想询问一下哀公之后的史事,但是史书只记载到获麟这一事件为止。
整首诗通过对春秋末年的历史情况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