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侯不识国元勋,释子那知姜与秦。
隐士有灵应抚掌,相公死亦不容身。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郡侯不识国元勋
  • 郡侯: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 不识:不了解,不认识。
  • 国元勋:指的是国家的高级将领或有功之臣,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力量源泉。
  • 整句意为:地方行政长官(郡侯)并不懂得国家中那些有功勋的重要将领(国元勋)。
  1. 释子那知姜与秦
  • 释子:佛教徒,这里特指僧人。
  • 那知:岂知其。
  • 姜与秦:指的是姜姓和秦姓的人,泛指各地的有才能的人。
  • 整句意为:那些出家人(释子)又怎会知道姜氏和秦氏这些人的才能(姜与秦)。
  1. 隐士有灵应抚掌
  • 隐士:隐居不仕的人。
  • 有灵:神灵显灵,有所感应。
  • 应抚掌:应对、安慰自己。
  • 整句意为:那些隐士们似乎有神灵相助,他们似乎能够安抚自己的心(抚掌)。
  1. 相公死亦不容身
  • 相公:对宰相的尊称。
  • 死亦不容身:即使死去也不会放过(容忍)。
  • 整句意为:即使是宰相(相公)死了,也不允许他离开(不容身)。

赏析:
王十朋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他的《姜秦峰》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深刻批评。诗中提到的“郡侯”、“释子”和“隐士”分别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而他们对国家功臣、有才之人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阶级固化的现象。同时,诗中的隐士和宰相之间的对话,反映了一种理想化的、超脱尘世的精神状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宋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语言艺术,还能够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