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上邺王台,鸿雁归时又北来。
水底旧波吹岁换,柳梢新叶卷春回。
尘沙漠漠凋双鬓,箫鼓匆匆把一杯。
劳事欲歌无与和,衰颜思见故人开。
【解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写与朋友离别的惆怅。“三年不上邺王台”句点明时间,三年未曾到过,可见其情之深长。“鸿雁归时又北来”一句化用《燕歌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燕支道上太白风,美人细腰如新柳”诗意,抒发自己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颔联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水底的浪花吹动着岁月的变迁,在柳梢的嫩叶吹拂下,春天又回到了人间。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底的浪花、柳梢的嫩叶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了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生机。
颈联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尘沙漠漠凋双鬓”,写诗人对友人的关切;“箫鼓匆匆把一杯”,写友情深厚,彼此间无需言语,便可以心照不宣。
尾联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劳事欲歌无与和”“衰颜”,都是说诗人想歌唱一曲,但无人能和他一起同唱,因此只能自作自受。“衰颜”,指容颜衰老,也暗示作者年岁已高。最后一句“衰颜思见故人开”,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的诗。诗人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送柳子玉,三年未去,如今又要离别,所以有此番感慨。
首联“三年不上邺王台”点题,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原因。“三年”二字表明了这次离别的时间长,而且在这期间诗人一直没有机会登邺王台,这自然引起了他的思念之情。“鸿雁归时又北来”,从侧面烘托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鸿雁是人们熟悉的象征,常常用来比喻游子的羁旅生活和思乡之情。而鸿雁归来时又向北飞去,则更增加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联写送别情景。“水底旧波吹岁换”写诗人想象中的邺中景象:邺城的水底仍然荡漾着往日的波浪,随着岁末的更迭,它似乎在不停地摆动。“吹岁换”三字将水底波纹的动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柳梢新叶卷春回”以柳树的新叶来比喻春天的到来,既生动形象,又新颖脱俗。诗人用“卷春回”四字来形容新叶舒展的景象,不仅写出了春风温暖的气息,而且也表现出诗人对新春的喜悦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第三联紧承前两联之意,继续抒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尘沙漠漠凋双鬓”,写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尘沙漫天,形容天气十分恶劣,连鬓发都经受不住这种折磨。诗人用夸张手法来突出自己的忧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箫鼓匆匆把一杯”,写友情深厚,彼此间无需言语,便可以心照不宣。“匆匆”二字既表现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表现出诗人急于分手的心情。
尾联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劳事欲歌无与和”“衰颜”,都是说诗人想歌唱一曲,但无人能和他一起同唱,因此只能自作自受。“衰颜”,即衰老的面容,暗喻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了。最后一句“衰颜思见故人开”,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写与朋友离别的惆怅。首联点明时间,三年未曾到过,可见其情之深长。“鸿雁归时又北来”一句化用《燕歌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诗意,抒发自己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颔联通过描绘水底的浪花和柳梢的嫩叶,表现大自然的变化和生机。颈联写自己对友人的关心,同时流露出对友人离去的无限留恋。尾联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用“衰颜”一词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整首诗歌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让人读后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