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庙郁崔嵬,朱门傃道开。
今人不为让,间或乞灵来。
【注释】
崔嵬:高耸的样子。傃:同“觐”,拜见,谒见。间:偶尔。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八七五年~八九八年)为太伯庙作的。太伯,即吴仲雍,周武王弟,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周灭商后封仲雍於吴,建立吴国。仲雍死后,其子泰伯继位,以让位于季父,被季父诸樊所杀。太伯之兄仲雍之子周章奔荆蛮,改称荆蛮为楚国。太伯、仲雍兄弟二人为周室南土开发立下赫赫功劳,史称“二王”或“太伯、仲雍”。太伯庙在今江苏无锡市西南的无锡县惠山镇。太伯墓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东麓。太伯庙初建于春秋末年,历代屡经扩建重修。唐时已十分宏伟壮观。《元史·地理志》记载:“惠山在无锡县西二十里,古曰蠡山。”《江南通志》说:“无锡惠山,一名蠡山,一名华盖峰,一名金匮山,一名锡岳山。”《无锡县志》则说:“惠山,一名蠡山,一名五峰山。”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一○载:“惠山……上有太白塔,相传以为钱俶所筑”。惠山寺,又称惠山寺塔,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40年),至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毁。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重建。《舆地广记》说:“惠山,一名惠山寺,一名惠山塔”,《太平寰宇记》也说:“惠山在无锡县西二十里,有惠山寺,俗谓之惠山塔。”惠山寺塔为七层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平面八方形,高约四十四米。塔内有木梯盘旋而上,可登塔巅。明万历年间,僧圆净募化重建。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建。寺内原有太伯祠、仲雍祠及周太王殿三座建筑。太伯祠在东侧,供奉泰伯;仲雍祠在西侧,供奉仲雍。周太王殿则在祠堂后面,供奉周太王古公亶父。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5年)曾加葺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又加以修缮。解放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太伯庙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结构雄伟壮丽。大门两侧各竖一对石狮,门额上刻着“太伯庙”三个大字。进大门迎面是一座高高的照壁,照壁前有一方水池,池上架一座拱桥,桥上建有三孔亭榭式飞檐廊房。廊房两边各植两株高大挺拔的老柏。穿过照壁便来到大殿前院,正中是一座巨大的牌楼式的牌坊。门前左右两边各有一对石狮,狮子造型逼真、威武庄严。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高峻巍峨的大殿,大殿正中供放着周太王古公亶父塑像,塑像高六米,头戴冕冠,身穿帝王龙袍,面容慈祥肃穆。塑像两旁各有一副对联,上写着“德齐天地”四个大字,下联写着“道贯古今”,横批是“开基王业”。大殿内陈列着太伯、仲雍画像以及他们的遗物、遗文等。太伯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太伯祠。祠堂内供奉着泰伯塑像,泰伯身披蟒袍,头戴冕冠,端庄威严。祠堂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吴仲雍墓”四个大字。祠堂正中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幅画像。画像上画着太伯生前事迹。堂内还陈列了泰伯生前使用过的一些物品和遗物。祠堂内还有一块巨石刻着“让国”两字,这是太伯临终前留下的遗言。太伯庙内的太伯祠、太伯墓、仲雍祠及周太王殿等,均为清代所建。太叔庙的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史记·吴泰伯世家》记载,太叔庙是太伯、仲雍之后吴王孙寿于唐天复年间(公元九〇七年~九零八年)创建的。太叔庙位于惠山东麓,与泰伯庙相毗邻。太叔庙的规模较泰伯庙小得多。太叔庙的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吴泰伯世家》记载,太叔庙是吴王孙寿于唐天复年间(公元九〇七年~九〇八年)创建的。太叔庙位于惠山东麓,与泰伯庙相毗邻。太叔庙的创建年代不详。
【译文】
古老的庙宇矗立在高高的地方,朱红的大门向着路敞开。
今天人们并不避让,有时也会来此乞求灵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