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于古人少所同,惟识韩家十八翁。其辞浩大无崖岸,有似碧海吞浸秋晴空。
此老颇自负,把人常常看。于时未尝有夸诧,只说东野口不干。
我生最迟暮,不识东野身。能得韩老低头拜,料得亦是无量文章人。
前日杜子长,借我孟子诗。三日三夜读不倦,坐得脊折臀生肢。
旁人笑我苦若是,何为竟此故字纸。童子请我愿去烧,此诗苦涩读不喜。
吾闻旁人笑,叹之殊不已。又畏童子言,藏之不敢示。
奈何天下俱若然,吾与东野安得不泯焉。

这是一首题于韩老诗后的诗,抒发了对韩愈诗歌的赞赏和对韩愈人格的钦佩。

诗人表示自己与韩愈相比,学识尚浅,但能欣赏到他的诗风。他称赞韩愈的诗歌浩大无涯岸,有如碧海吞浸秋晴空般壮阔。这里的“浩大无涯岸”形容了韩愈的诗歌内容广泛,气势宏大。

诗人提到韩愈常常被人夸赞,但他从不自夸,只专注于自己的学问和道德修养。这种谦逊的品质使诗人深感敬佩。

诗人描述了自己虽然生得晚,但却有幸结识了韩愈这样的文学巨匠。他能够读懂韩愈的诗,并从中领略到无尽的智慧和才华。

诗人回忆了自己曾经借阅过韩愈的孟子诗,并沉迷其中,读个不停,以至于感到脊背和臀部都疼痛难耐。这反映了他对韩愈诗歌的喜爱,以及他在阅读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投入。

随后,诗人谈到了他人对他的嘲笑,认为他过于辛苦地苦读韩愈的诗文。然而,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正是他学习韩愈诗文的动力和乐趣所在。

诗人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观的情绪。他认为世间的人都在嘲笑他,而他自己却无法改变这一现实。他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切,甚至害怕被旁人看见。

这首诗通过赞美韩愈的诗歌和人格,展示了诗人对于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同时,它也揭示了诗人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境遇时的无奈和挣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