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里荆榛一扫除,文明犹是旧规模。
要令多士充庭赋,能识邦君此意无。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以及手法等,最后进行评价。

本诗前两句是说经过治理,阙里(孔庙)里的荒草被清除了,文明的教化依然没有改变。后两句是说:要让众多的士人在这里赋诗,让他们知道君王治国的根本宗旨是没有变的。

“迁学”指的是孔子在鲁国讲学时将学生从周南(曲阜)迁徙到阙里(鲁城)讲学的故事。这两句意思是:经过治理以后,孔门弟子们又回到了曲阜,他们在这里讲学,教化仍然没有改变。

“要令多士充庭赋”,这一句的意思是:让许多士人在这里吟咏赋诗,让他们知道国君治国的根本宗旨是不会变的。

“能识邦君此意无”,这句的意思: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国君治国根本宗旨的人才能认识到这一点。

【答案】

示例一:

①迁学

阙里荆榛一扫除,文明犹是旧规模。

②要令多士充庭赋,能识邦君此意无。

注释:孔门弟子回到曲阜后,在阙里举行讲学活动,教化仍然没有改变。

赏析:此诗写诗人对孔孟之道的崇敬之情。首句交代了阙里荆榛被清除后,文明教化仍然没有改变。第二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第三句表明自己要使众多学子在这里赋诗,以体现国君治国的宗旨。第四句说明真正的君子能够认识国君治国根本宗旨。

示例二:

①迁学

阙里荆榛一扫除,文明犹是旧规模。

②要令多士充庭赋,能识邦君此意无。

注释:孔门弟子回到曲阜后,在阙里举行讲学活动,教化仍然没有改变;让许多士人在阙里赋诗,让他们知道国君治国的根本宗旨是不会变的。

赏析:此诗写诗人对孔孟之道的崇敬之情。首句交代了阙里荆榛被清除后,文明教化仍然没有改变。第二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第三句表明自己要使众多学子在这里赋诗,以体现国君治国的宗旨。第四句说明真正的君子能够认识国君治国根本宗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