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双石瞻金印,砌下孤峰记好诗。
春入瓮醅夸曲糵,雪浮盏面压枪旗。
【注释】
上谹父郎中二首:指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杜甫的《上谹父》诗。
堂前双石瞻金印,砌下孤峰记好诗:堂前堂后有两块巨石,上面有“金印”二字,是杜甫为杨氏兄妹写的两首《上谹父》诗的题名,杜甫将这首诗刻在堂前堂后的两块大石上;而堂下的小山则是杜甫为杨氏兄妹写的《上谹父》的第二首诗,也是以“金印”二字作为题名。
春入瓮醅夸曲糵(niè),雪浮盏面压枪旗:春天的雨水渗入瓮中酿造的酒里,使得酒变得醇厚,这就像是发酵曲糵的作用一样;而雪水浮在酒杯的表面,好像压住了枪的旗杆一样,这是比喻雪水对酒质的影响。
赏析:
此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作客时所作,抒发了作者对杨氏兄妹的深情厚谊。
首句写堂前堂后的两块巨石上有“金印”,这是杜甫为杨氏兄妹所写的《上谹父》诗的题名。《上谹父》一诗是杜甫于天宝五年(746年)初游长安时写的,当时杨玉环刚刚得幸于唐玄宗,杨贵妃受宠,使唐皇权贵都为之倾倒。而杜甫却因贫病交加而漂泊异乡,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因此,他写下《上谹父》一诗来讽刺杨贵妃的骄纵和玄宗的荒淫无耻。杜甫在诗中写道:“堂前双石瞻金印,砌下孤峰记好诗。”意思是说,在这间茅屋的堂前有两块石头,上面雕刻着“金印”二字,那是杜甫为杨氏兄妹写的两首《上谹父》的题名。堂下的那块小山上也刻着“金印”二字,那是杜甫为杨氏兄妹写的《上谹父》的第二首诗的题名。这两首《上谹父》都是杜甫在长安时写的,是他在流落异乡时怀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作的。
颔联写春风把雨水滴到瓮中的酒里,使得酒变得醇厚,好像是发酵曲糵一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春风把春天的雨水带到瓮中的酒里去,使得那酒变得醇厚起来,就好像是酒里的发酵曲糵在起作用一样。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对朋友的深厚情谊。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这里说的就是杜甫与卫八处的交往。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意思是说,人生的离别就像天上参星与商星那样不能相见,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了。而如今,杜甫又回到了故乡,看到了久别的友人,心中激动万分,不禁发出“惊”的一声喊叫。这里的“惊”字写出了杜甫内心的激荡之情。而杜甫回到故乡见到故人的欣喜心情,也正如这春天的雨水滴进瓮中的酒里一样,使得那酒变得醇厚起来。
颈联写雪水浮在杯子表面的样子,好像压住了枪的旗杆一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冬天的雪水浮在酒杯的表面,好像压住了枪的旗杆一样,给人一种沉重之感。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对友情的珍视。杜甫在《月夜忆舍弟戍梁州》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中就有“故乡明”之句,可见杜甫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而这两句诗中的“枪旗”、“压枪旗”正是杜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象征。
尾联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杜甫在《送高尊师》中写道:“落花时节又逢君,王孙别来益销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意思是说,我在落花的季节又见到了你,自从王孙走后更加让我感到悲伤。我虽然已经失去了亲友,但只有我自己一人,而我又因病而老弱无力,只能乘着一只孤独的小船飘泊在外。杜甫在《梦李白》中也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这也是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而杜甫在这两首诗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正是他对于友情的珍视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