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坏空留响屧名,为因西子绕廊行。
可怜伍相终朝谏,谁记当时曳履声。
【注释】
响屧廊:指用石头铺成的走廊,因石缝中发出响声而命名。
为因:因为。
西子:《史记》记载,伍子胥被楚平王赐死,他的尸体被装在一只木匣中,从昭关出发时,有人看见一个女子给他穿上了鞋子,还梳理了他的头发。伍子胥知道是西施,就请求说:“我死后愿把我的眼睛挖出放在你面前,看看你是否是像传说那样漂亮。”这个女子说:“你的眼睛已经腐烂发臭,我是不会看的!”于是,伍子胥的尸骨被弃在江边。后以“响屧廊”比喻冤狱或冤屈。
终朝:整天,终日。
曳履声:伍子胥临死时,西施给他穿上鞋子并梳理他的发髻,然后送他到江边,伍子胥临死前说:“我死以后,请你替我向吴王说,楚国灭亡是我造成的,如果吴国要杀我的全家,那么请先杀我的妻子和儿子。”后来伍子胥的儿子伍尚和伍子胥的孙子伍员都逃亡到吴国去了。吴王夫差为了报灭国之仇,一定要杀死伍子胥全家。伍子胥知道自己必死,临死前对吴王夫差说:“我生前曾劝谏过您几次,您不听;我死后,您一定还要杀害我全家,请您千万不要忘记我说的话。”吴王说:“我知道了。”但当伍子胥全家被杀的时候,他仍然不忘自己的话,只是没有说出口而已。后来人们就用“曳履声”、“曳履泣”来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曳履声:这里指伍子胥死后家人为他哀悼的声音。
【赏析】
此诗首句起得突兀,第二句承上,第三句转下,末句收结。全诗语言质朴,情真意切,读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事,十分感人。
“响屧廊”,取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据《史记》载,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所害,临死之前,他告诫家人切勿泄露自己的死讯,以免招来杀身之祸。伍子胥之子伍尚和伍员逃到楚国去,吴国要杀伍家三口人。伍子胥临死前嘱咐家人不要让他的儿子们听到他的死讯,否则他们一定会自杀的。果然,当伍子胥的家人告诉他全家已被杀掉时,他的儿子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放声大哭不止,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才停止,这就是“伍子胥之哭”。后人就把这种哭声称为“曳履声”。
诗的前两句写伍子胥被害的消息传到西施耳中,她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十分悲伤。她想起了伍子胥临死前叮嘱家人不要让她听到这个噩耗,否则他们一定会自杀的嘱咐。所以西施决定亲自来到响屧廊去见伍子胥,以告慰他的亡灵。然而当她看到伍子胥的尸骨躺在那里,不禁伤心落泪,连伍子胥临死前叮嘱家人不要让她听到消息的话也忘记了。这两句写出了西施对伍子胥的深切怀念之情和她内心的矛盾冲突。
诗的后两句写西施见到伍子胥后的情景。她看到伍子胥的尸体后十分悲痛,忍不住放声痛哭起来,泪水止不住地流了出来。她边哭边想,如果吴王真的要杀了她的全家,那么她一定也要为伍子胥报仇雪恨。这两句写出了西施内心悲愤激越的感情,表现了她对伍子胥的忠诚耿耿之心。
本诗通过对伍子胥与西施两人之间深厚感情的描写和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忠贞不渝、坚贞不屈的爱情精神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