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清明是暮春,今年春事却平分。
故添一闰知天巧,欲探群芳奈雨频。
烟树对人愁脉脉,暮山似我老陈陈。
感时莫洒花前泪,不道中原涨战尘。

【注释】

  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
  2. 例:惯例。
  3. 暮春:晚春。
  4. 天巧:指天意的安排。
  5. 群芳:泛指各种花朵。
  6. 奈:奈何。
  7. 陈:旧。
  8. 感时:感慨时光流逝。
  9. 战尘:战争的尘埃。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清明时节郊行时所作的咏叹。
    首联“年例清明是暮春,今年春事却平分”,起笔点出“清明”二字。“年例”二字,说明这是每年必有之事,而今年的清明节来得较往年略为迟些。“年例”与“暮春”对举,则可见出诗人对“暮春”之景特别喜爱,也暗示了他对“清明”节令的淡漠之情。“春事却平分”一句,则表明今年春天的景色并不比往常逊色。这两句写景,既写出了诗人对暮春之景的喜爱,又表现出他对于春光的珍惜,同时也暗含着他对于国事的关怀。
    颔联“故添一闰知天巧,欲探群芳奈雨频”承接上文,由自然景物过渡到人世人事。“故添一闰”即指“清明”这个“例”之外的闰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寒食”。诗人用“知天巧”三字,把寒食和闰月联系起来,似乎认为这个闰月的安排是上天有意为之,是天意的安排。“欲探群芳奈雨频”一句,则表明由于连年战乱,百姓饱受兵荒马乱之苦,现在想要去欣赏春天的花花草草,却又不得不面对频繁而至的雨水。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年代中人民生活的同情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颈联“烟树对人愁脉脉,暮山似我老陈陈”,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感受。“烟树对人愁脉脉”中的“烟树”指的是远处的山峦和树木,它们在细雨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这种景象使得诗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忧愁,仿佛是在默默地诉说着自己心中的哀愁与无奈。“暮山似我老陈陈”则将这种忧愁形象地比喻为衰老的状态,仿佛自己的一生都在战乱中度过,而这样的岁月也如同黄昏时分的山峦一样显得苍老而无力。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岁月的回顾和感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尾联“感时莫洒花前泪,不道中原涨战尘”则是诗人对现实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展望。“感时莫洒花前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局势的担忧和忧虑,他不希望在这种时刻再让泪水滴落在花前。“不道中原涨战尘”则意味着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关注国家的现状,不要沉溺于眼前的花前月下之中,而是要为国家的未来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同时也寄托了他个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现状的关注和期待。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