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龙去奎文在,万岁灵杉守百神。
四十二年真雨露,山川草木至今春。
【注释】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在今陕西省咸阳市。龙:指龙脉。奎文:指麒麟阁,为汉光武帝刘秀所画功臣图画,后以“龙去”指帝王之死,“奎文”指帝王之谥号。万岁:指唐高宗李治。灵杉:指万年松,又称“万岁松”,生长于昭陵。四十二年:指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共四十一年。雨露:指恩泽。山川草木:指自然界中的万物。春:指生命力旺盛的季节。
【赏析】
这首五律诗,是作者和友人张安国同游万杉寺时所作。全诗以咏赞唐代两位皇帝李世民和李治的功德,颂扬他们的功绩和影响为主题。
首句“昭陵龙去奎文在,万岁灵杉守百神。”是说唐太宗李世民死后,龙脉仍在,他的功绩和精神依然存在,永垂不朽;万年松(又名万岁松)仍然生长着,象征着他的精神永远长存。这是对唐太宗李世民的颂扬,表明他虽死犹在,其精神和功德永垂不朽。
“四十二年真雨露,山川草木至今春。”这两句是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共四十一年,其政绩和仁政如同雨露一样滋润着大地,使山河大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两句是颂赞李世民的政绩和仁德。
这首诗的第二、第三两句,也是在颂赞太宗李世民的功绩和影响,但与前两句不同的是,它更侧重于强调太宗李世民的德行。如“圣王称善”一句,就是颂扬他善于听取臣下意见,善于用人,善于纳谏。“圣王”二字突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明和贤明。“圣”字也突出了他的德行。“善人”一词则强调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使用,如他能任用魏征这样的良臣治国。“善人”二字既突出了他的政治智慧,又突出了他善于用人的特点。而“圣王”与“善人”的结合,更是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
最后一句“山川草木至今春”,则是对贞观之治的最好概括,也是对太宗李世民的最好评价。这句诗不仅强调了太宗李世民的政绩和仁政,还强调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因为只有像李世民这样英明、贤明、仁慈、公正的人,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而这样的人民基础,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还是一首历史评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