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寒可涉,长汀柳飞叶。
节物先无期,自与幽怀惬。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首句“洛水寒可涉”,点明时间、地点,洛水是诗人当时所在的河流,寒水可以涉渡,说明天气寒冷,河水结冰,不能过河,但诗人并不为此担忧,反而在心中感到欣慰。次句“长汀柳飞叶”,写的是眼前所见景色,汀洲上的柳树飞动着飘落的叶子,这景象既美丽又凄凉,与前两句形成强烈对比,也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后两句“节物先无期,自与幽怀惬”,抒发了对节令的感慨。节令的变迁没有规律,人们难以预知,而自己却能随心所欲地度过每一个节令,这种感受是愉悦的。尾句“自与幽怀惬”,更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得意和自豪,他觉得自己很懂得生活的道理,所以才能如此潇洒自在。全诗以景起,以情结。从表面上看,是写景诗,实际上却是抒情诗。
诗中“洛水”即洛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河南卢氏县西,流经洛阳市,到巩县东入黄河。“永济渡”,即永济渡口。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永济镇,汉之蒲津关,晋置永济渡。”可见永济渡口为古代渡口,是古时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也是诗人所要渡过的河流。《水经注》卷三引《春秋传》:“昔夏桀无道,为百姓所负,其民争入洛水而死,积腐不食,乃为腐国。”这里说永济渡口是“洛水寒可涉”的地方,是因为永济渡口地处洛水之上,所以河水虽冷,仍能涉渡。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新朝(755~804年)。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诗人心情抑郁,因而写下这首诗来排遣心中的苦闷。
首句写诗人到达永济渡口时的所见所感。“洛水寒可涉”,点明时间、地点。洛水是诗人当时所在的河流,寒水可以涉渡,说明天气寒冷,河水结冰,不能过河,但诗人并不为此担忧,反而在心中感到欣慰。次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汀洲上的柳树飞动着飘落的叶子。“长汀柳飞叶”四字,生动传神地把眼前所见的景色描写了出来。“汀洲”,水中沙洲。“飞叶”,飘飞的叶子。
第三句“节物先无期,自与幽怀惬”。节令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人们无法预测,自己却能随心所欲地度过每一个节日,这种感受是多么愉快啊!“节物”,指时节、节气。“先无期”,即没有预定的时间。“幽怀”,幽深的心思。“惬”,满意、舒畅。
末句“自与幽怀惬”,更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得意和自豪。他觉得自己很懂得生活的道理,所以才能如此潇洒自在。
这首诗写得很有特色。它以景物开篇,以情感结束,把景物和情感融为一体,使景物具有了感情的色彩,从而使得诗歌具有了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点出了时间、地点和气候条件,为全诗营造了一个特定的环境背景。诗人来到永济渡口,看到寒水可以涉渡,便感到欣喜若狂。次句写眼前所见,汀洲上的柳树飞动着飘落的叶子,这景象既美丽又凄凉,与首句形成强烈对比,也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后两句抒发了对节令的感悟。节令的变迁没有规律,人们难以预知,而自己却能随心所欲地度过每一个节令,这种感受是愉悦的。尾句“自与幽怀惬”,更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得意和自豪。他觉得自己很懂得生活的道理,所以才能如此潇洒自在。全诗一气呵成,毫无雕琢痕迹,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