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耕钓窟,左右利名津。
倚遍阑干曲,知几有几人。
垂虹亭
从太湖秋色到心中乡愁
- 诗题与作者
- 《垂虹亭》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的七言绝句。
-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号小米,世称“米襄阳”,江苏苏州人。
- 诗作原文
- 东西耕钓窟,左右利名津。
- 倚遍阑干曲,知几有几人。
- 诗句解读
- “东西耕钓窟”:描绘了太湖东侧的吴江垂虹桥上,渔船往来,人们或耕或钓的情景。
- “左右利名津”:指出了湖岸附近因名利诱惑而聚集的人和事。
- “倚遍阑干曲”:表达了诗人对这美景的依恋之情。
- “知几有几人”:通过“寄”字把垂虹秋色与家乡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 诗句赏析
- 此诗首句写太湖秋色,从大处落笔,景广阔;次句从细处着笔,写太湖一带的特色鲈鱼和柑橘,句中“玉”字与“金”字,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又见出其质之美;后两句通过一个“寄”字把垂虹秋色与家乡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扩大了诗篇的意境和空间。全诗笔力豪健,襟怀开阔,写得很有特色。
- “倚遍阑干曲”:诗人站在垂虹桥上,眺望着湖面的景色,久久不愿离开。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 “知几有几人”: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 诗歌背景
- 垂虹桥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位于太湖东侧的吴江垂虹桥上。该桥形环若半月,长若垂虹,甚为壮丽,成为三吴绝景之一。
- 相关联的艺术作品
- 垂虹桥不仅是一座美丽的桥梁,还孕育了丰富的艺术形式。例如,明代画家文嘉的《垂虹亭图》就展现了这一景观的优美画卷。这幅画作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生动地捕捉了湖面波光粼粼的景象以及周围的山石、树木等元素。
- 垂虹亭的历史意义
- 垂虹桥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它还见证了历史和文化的交融。作为北宋时期的重要建筑之一,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文化与历史的联系
- 垂虹桥不仅展示了自然美,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宋代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同时也是文人墨客留下足迹的地方。
- 现代视角下的垂虹亭
- 尽管时代变迁,垂虹亭仍然保持着它的美丽和魅力。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历史的痕迹和大自然的恩赐。
- 当代的人们在享受垂虹亭带来的宁静与美好时,也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份文化遗产。
通过这首诗和与之关联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垂虹亭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这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生活的赞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