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皮里有阳秋,谁绢能包得许羞。
早趁黄书丞相押,莫空白了少年头。
既无顾恋于人己,便请清闲袖手休。
岂必灭秦安汉后,始来寻个赤松游。
【注释】
何人皮里有阳秋:指谁在皮里藏有《春秋》的经义。阳秋,《春秋左氏传》中称“君子曰”,“小人曰”,皆谓评论人物之得失。《春秋》一书,多用褒贬之词,后人遂以“阳秋”代《春秋》。
谁绢能包得许羞:指谁能把《春秋》的微言大义都包容进去。
黄书:指皇帝下给大臣的诏书。丞相:指宰相。押:主管文书。
莫空白了少年头:意即不要白白地浪费了大好光阴。
既无顾恋于人己:意即既不想为人作事,也不愿自己做事。
便请清闲袖手休:就请辞官归隐吧。
岂必灭秦安汉后:意即何必一定要等到秦始皇灭掉秦国,汉朝建立之后才能归隐。
始来寻个赤松游:意即从现在开始,寻找一个像赤松子那样的隐居生活。赤松子,传说为神农时雨师,服八石散尽,遂化为松子。
赏析:
苏轼的这首七绝是与友人潘庭坚的唱和之作。潘庭坚字易之说,江西南丰人,曾知吉州永丰县,徙袁州,卒于官。这首诗是苏轼对潘庭坚的一次赠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之情,表现了他对退隐山林、追求自由生活的渴望。
首句“何人皮里有阳秋”,意思是说:谁能够将《春秋》的大义全部纳入自己的皮囊之中?这是比喻潘庭坚的才华和学问。“皮里有阳秋”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意思是说,《春秋》这部典籍中蕴含着圣人的教诲,而圣人的学说和智慧却藏在普通人的思想之中,就像皮里的阳秋一样难以捉摸。苏轼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来赞美潘庭坚的才华和学问。
“谁绢能包得许羞”一句则是说:谁能把《春秋》的微言大义都包容进去呢?这里的“绢”指的是一种质地轻薄的布料,用来比喻潘庭坚的才学。“许羞”则是指某种程度的喜悦或荣耀。这句话是在赞扬潘庭坚的才学深厚、造诣精深,能够包容各种学问精华,从而感到自豪和喜悦。
第三句“早趁黄书丞相押”,意思是说:你早就应该趁着皇帝下诏的机会,担任起国家的重任,为国家谋福利。这里所说的黄书是指皇帝下诏的文件,通常由宰相主持起草。这句诗是鼓励潘庭坚积极进取,为国为民效力。
第四句“莫白白了少年头”,意思是说:不要再浪费时间,浪费青春。这里的“白白了”是指白白地虚度年华。这句话是在告诫潘庭坚要珍惜时光,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句“既无顾恋于人己”,意思是说:既不想为别人做事,也不想自己去做任何事情。这里的“顾恋”是指牵挂、留恋。这一句是在劝诫潘庭坚要超脱物外,不要过于执着于名利地位等世俗观念,而是要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第六句“便请清闲袖手休”,意思是说:那就请你辞去官职,不再过问国家大事,过着清闲的生活吧。这里的“清闲”是指清静安逸。这一句是在劝说潘庭坚放下权力和地位,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最后一句“岂必灭秦安汉后,始来寻个赤松游”,意思是说:何必一定要等到秦始皇灭掉秦国、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再去寻找像赤松子那样隐居生活的地方呢?这里的“赤松子”是指传说中的一位仙人,他住在赤松山上,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一句是在劝诫潘庭坚不必过分追求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之情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通过对潘庭坚的劝导和鼓励,传达出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