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是西天住,飞来莫去休。
未凭仙佛国,好似帝王州。
彼树亦如寄,吾生应更浮。
白猿呼不应,松露滴猕猴。
题飞来峰
元是西天住,飞来莫去休。
未凭仙佛国,好似帝王州。
彼树亦如寄,吾生应更浮。
白猿呼不应,松露滴猕猴。
【注释】
飞来峰:即慧理寺,在今浙江杭州市灵隐山南麓。
元是:本就是。西天:佛教称西方为“极乐世界”。
飞来莫去休:不要飞出去,不要回来。
未凭:没有依凭。
仙佛国:佛教中所说的“阿弥陀佛”的国土。
帝王州:指皇帝统治的地方。
彼树:那棵树。
亦如寄:也像寄居一样。
吾生应更浮:我的生活应该更加飘荡不定。
白猿呼不应:白猿呼唤我也听不见。
松露滴猕猴:松树上的露水滴滴答答地落在猕猴身上。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咏飞来峰的诗。飞来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山上,相传东晋高僧慧理于此结庐,后人建寺以纪念之,故名“飞来峰”,又名慧理寺。此诗作于作者晚年,时年78岁,寓居杭州。诗人在灵隐山飞来峰上游览,面对古木参天的灵隐寺,想到自己漂泊半生的境遇,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首联“元是西天住,飞来莫去休”。这是说这棵老树本来住在遥远的西方极乐世界(即佛国),它既然被神力从那里带到人间,就应该留在人间不再回到那遥远的天堂去了,否则的话就会辜负了佛祖的一片苦心。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认识和看法。
颔联“未凭仙佛国,好似帝王州”。这是进一步说明这棵古树既不是仙人的住所,也不是佛国的净土,它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树木罢了。然而,在这棵普通老树面前,人的命运又显得那么渺小,如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洲,而自己则如同这小小的帝王州一样,一切都得随它漂浮。这里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人比作“帝王州”,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生命运的无常、渺小和飘泊不定。这一联是说老树虽然无依无靠,但是人却应该像它一样有寄托,不应该像它一样无所归依,到处漂泊。
颈联“彼树亦如寄,吾生应更浮”。这是说那棵老树虽然无依无靠,但也并非完全没有任何依靠,它只是像寄居一样暂时寄身于人间而已。而我的人生则更加飘泊不定,像一只猴子在空中翻飞不定。这里诗人用“彼树”来比喻自己的处境,说自己如同那只被风吹动在山林间来回奔跑的猕猴一样,随时都可能飘到任何地方,无法安定下来。这一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飘泊不定的认识和态度。
尾联“白猿呼不应,松露滴猕猴”。这是写诗人听到山上的白猿呼唤声,却没有回应;看到松树上的露水滴落在猕猴身上,也没有回应。这里的诗句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诗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写照。通过写景抒发情感,是古代诗词常用的手法。
这首诗通过对飞来峰上的老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飘泊不定的深刻认识和感受。同时,诗人在诗中运用了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意境幽深,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