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路方南北,师门数仞高。
一言资善诱,十载笑徒劳。
斩板今来此,怀经痛所遭。
有疑无与析,挥泪首频搔。

【注释】

(1)三首:即三首诗。延平,指李觏,字泰发。李觏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诗人,曾任县令等职,后辞官回乡,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这首诗就是他为朋友李先生的挽词。

(2)岐路:岔路。方南北:正好处于南北方向的十字路口。

(3)师门:这里指师法。仞(rèn):古代八尺为一仞。数仞高:形容学问渊博。

(4)资:资助;善诱:善于开导、教诲。十载,这里指十年,表示时间之久,有虚指之意。

(5)斩板:砍断木板。比喻被罢免官职。今来此:如今来到这里。怀经:怀抱经书。痛所遭:因遭到贬谪而痛苦。

(6)无与析:没有地方可以倾诉疑惑。

【赏析】

李觏(公元1009-1059年),字泰发,大名人,北宋著名学者,曾历任县令等职,后因直言进谏得罪了朝廷,被迫辞官归里,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公元1053年(嘉佑八年)夏历三月,他被朝廷任命为太常博士、直集贤院。次年五月,又被召还任国子监直讲。这年七月,又被任命为知制诰、直龙图阁事、集贤校理等职。李觏在任职期间,对朝政多有建言,但未获采纳,于是便请求外调。朝廷只好答应他的要求,让他出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知县。不久,他又被召回京都,先后担任过兵部郎中、史馆检讨等职。李觏一生著述甚丰,现存有《靖康传信录》、《富郑公文集》等,其著作以议论时政见长,主张“明君当纳忠说”,反对奸诈小人的谄媚逢迎,敢于批评时政,因而受到保守派的排挤打击,最终被迫辞官。公元1059年(嘉佑三年),李觏病逝于家中。

《挽李先生序》共三段,这是第一段。开头写李觏的一生经历:“岐路方南北,师门数仞高。一言资善诱,十载笑徒劳。”这是说,人生的道路本来就纵横交错,四面八方都有道路通向各地,就像十字路口一样。而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情值得去做,也有许多事情不值得去做,只有善于辨别是非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李觏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坎坷的道路,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论语·先进》中说:“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称赞曾参的为人,说他懂得分辨善恶,能够识别是非,所以孔子认为曾参是一个道德修养很高的人。李觏虽然也有这样的品德,但他却比曾参更高尚,因为他能将这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发扬光大,使之造福于人民。

第二段写李觏不幸遭遇: “斩板今来此,怀经痛所遭。”这是说,如今我来到京城,是因为被朝廷罢免官职,被迫回到家乡。由于朝廷的一再贬谪,使得李觏遭受了很大的痛苦。“怀经”是指携带着经书,“痛所遭”是指因遭受贬谪而感到痛苦不堪。“杀头可避免,流放不可避免,被罢免官职是不可避免的。”“杀头”、“流放”、“罢免”这些悲惨的事情都降临到李觏身上,使他无法安心工作,只能带着经书黯然离去。“斩板”是削去木板的意思,比喻被罢免官职,被迫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里的“斩板”是夸张的说法,用来突出李觏的处境之艰难。

第三段写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有疑无与析,挥泪首频搔。”这是说,如果有什么疑问的话,就无处诉说;如果有什么烦恼的事,就难以摆脱。“首频搔”是指用手不断地抓头皮,形象地描绘出内心痛苦不堪的神态。李觏在仕途道路上遭受了许多挫折,但他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努力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然而,现实生活却让他感到非常痛苦。他感到疑惑和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内心的痛苦,用泪水洗刷着自己的悲伤。

这首诗通过对李觏一生经历的回忆和总结,表达了对他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黑暗、腐败的一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此外,这首诗还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