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读书秋树根,山林儿女定谁尊。
偶缘送客来僧寺,却似披云卧石门。
物外只今成跌荡,人间何处不啾喧。
一杯且为阳关尽,双目从教别泪昏。
【注释】
承事:对有官职的人的敬称。
卓丈:指卓行,即卓人月,字文叔通。
置酒:设宴饮酒。白云山居:白云寺。
储丈:储嗣宗。
致政:辞去官职。储丈叔通因年老退休,故称。
储丈:储嗣宗,字公简。
佳句:优美的诗篇。
诸公:同僚。
熹(qī)辄:我的谦辞,表示不敢。
坐中一笑:在座的人一起大笑。
秋树根:秋日的树根,意指年老体衰。
山林儿女:隐居山林的子弟。
偶缘:偶然。
送客:送客人到寺里。
披云卧石门:在石门旁躺着,好像披着云雾一样。
物外:超脱世事之外。
跌荡:动荡,不稳定。
人间:指世俗世界。
啾喧:嘈杂的声音。
一杯:一杯酒。
阳关:即《阳关三叠》,是古琴曲名,也是西域的关口。这里借指离别时唱的曲子。
双目:《庄子·养生主》载庖丁解牛时说“目不见睫”,意思是用眼睛看不见眼睫,这里用来说明自己看问题的眼光不够高远,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
别泪昏:离别时流下的眼泪已使眼睛模糊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储嗣宗在与友人告别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清雅脱俗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白云山居的宁静图景,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厌倦的心情和归隐山林的愿望。
开头两句“老去读书秋树根,山林儿女定谁尊?”写诗人年老体衰,退隐山林,远离世俗,不再关心朝政人事,只关注读书写作,与山林中的子女为友。这两句话通过写自己的年龄和心境来衬托出自己的清高。
诗人以送客入寺、卧石门等意象来描绘自己身处世外的超然境界,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这两句话通过写自己在世俗世界中的处境来表达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中间两句“偶缘送客来僧寺,却似披云卧石门”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超然之情。诗人通过写自己在僧寺中送客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在世俗世界中的无奈和孤独。这两句话通过写自己在世俗世界中的经历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诗人以“物外只今成跌荡,人间何处不啾喧”两句来表达自己对世俗世界的不满和厌恶。这两句话通过写自己在世俗世界中的经历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诗人用“一杯且为阳关尽,双目从教别泪昏”来收尾,表达了自己对离别时的不舍和无奈。这两句话通过写自己在离别时的心境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世俗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山林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高尚人格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