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清夜仰昭回,旱魃知从何处来。
不是幽人祈得雨,又烦丹诏走风雷。
注释:九重天清冷的夜里仰望着天空,旱魃知道从何处出现。不是幽人祈得雨,又烦丹诏走风雷。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咏“旱魃”,以抒写对国事的担忧,并暗寓自己对朝政昏暗的感慨。全诗构思精巧,寓意深远。
首句写仰视夜空,想象天上的神灵在昭示着什么。“九重”指帝王所居之处,即皇宫。“清夜”则是指夜晚的月色皎洁,暗示着皇帝也正在关注此事。“仰昭回”三字,既指仰望天空,又含有期待之意。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皇帝的期待表现得非常明确。
颔联则是对前一句的回应。“旱魃知从何处来”是说旱魃从哪里冒出来的?旱魃是一种能造成旱灾的怪物,它常常出没于人间,给人们带来灾难。这里,诗人把旱魃比作皇帝身边的佞臣,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谋取个人的私利,而不顾百姓死活。因此,当皇帝需要下雨时,他们就趁机向皇帝进贡,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旱魃的形象。“不是幽人祈得雨,又烦丹诏走风雷。”这里的“幽人”指的是隐居山林的隐士,他们通常都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不问世事。而当皇帝需要下雨时,他们却无能为力。而那些奸臣们却可以轻易地得到皇帝的青睐,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来迫使皇帝降下甘霖。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隐士与奸臣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尾联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忧虑之情。“丹诏走风雷”四字,形象地描绘了皇帝诏书下达后所带来的巨大声势。然而,这种声势却无法改变旱情的现状。因此,诗人不禁感叹道:这真是让人费解的事情啊!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通过咏物言志的方式,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