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黄杨山上头,千峰环抱百泉幽。
羡君柱杖年年去,饱看人间万顷秋。
【注释与赏析】
奉和子服老弟黄杨游岩二诗:这是王维为他的侄子王氏兄弟的游山之作。
黄杨,山名。据《水经注》载:黄杨,一名黄华,在会稽县东南十里。山上有黄华寺。晋朝人孙绰曾说:“山无重翠,以黄杨为胜;水无重泉,以百丈为奇。”(《游天台山记》)这首诗就是写诗人游览黄杨山时所见之景。
闻道黄杨山上头,千峰环抱百泉幽。
“闻道”,听说。“黄杨山上头”,即指黄杨山。“闻道”二字,是全篇的起兴,说明作者因听说黄杨山而兴起了游山的兴趣,从而引出下文。
“千峰环抱百泉幽”,是具体描写黄杨山景色的句子。“千”,虚数,形容山峰之多。“百”,虚数,形容泉水之深。“环抱”,环绕着。“幽”,静寂深远。“环抱”一词,既写出了黄杨山的地势之高峻,又描绘出黄杨山四周群峰环绕、云雾缭绕的情景。“百泉幽”则形象地写出山下的清泉众多且幽深的特点。
“羡君柱杖年年去,饱看人间万顷秋。”这两句诗是说,你常常拄着拐杖到黄杨山游玩,可以饱览那美丽的景色。“羡君”、“年年去”表明对游山的向往。“柱杖”是一种手杖,这里借代拄杖。“饱看”则表现出诗人对游山的热爱。“人间万顷秋”一句,则写出了游山时的美景:一片金黄色的稻田,像万顷秋色一样,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黄杨山的风光,但诗人却从游人的视点来写。开头一句“闻道黄杨山上头”。就交代了游人的身份和目的。接着便描写了黄杨山的秀丽景色和游人的心情。
首句“闻道黄杨山上头”,就交代了游人的身份和目的。因为黄杨山秀美迷人,所以人们慕名而来;也正因为黄杨山秀丽迷人,所以诗人特地写下这首诗。第二句中,“千峰环抱百泉幽”是具体的描写黄杨山景色的句子。它用“千”、“百”这样的虚数词来形容山的多峰、水的深泉,使读者感到山高水深,景色十分美丽。第三句“羡君柱杖年年去”,是说你想经常到这里来游玩吗?第四句“饱看人间万顷秋”,则是说你可以在这里饱览到秋天的景色。
诗人并没有把重点放在黄杨山上,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游人的身上。诗人通过游人的活动来表现黄杨山的美丽,这就使诗歌更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