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幽坐南轩,万壑取我囚。
疾雷且不闻,焉知草虫愁。
强颜理编简,阅世如东流。
滔滔竟不返,谁复操戈矛。
天涯念孤侄,携母依诸刘。
书来话悲辛,心往形辄留。
先茔托仙峰,山僧扫梧楸。
二女随母住,外翁今白头。
伯氏尚书郎,名字腾九州。
仲兄中武举,气欲无羌酋。
棣华一朝集,荆树三枝稠。
堂堂相继去,遗我归山丘。
漆园梦方觉,白衣云正浮。
凭陵若蹈空,何处停华辀。
故乡岂不怀,屋食良易谋。
自我识废兴,于天无怨尤。
平生喜闻诗,此诗当挽讴。
不须生刍奠,君从二兄游。
诗句解释
- 忧幽坐南轩,万壑取我囚。
- “忧幽坐”意指在幽静的南边书房中坐着担忧。
- “万壑取我囚”意味着周围群山仿佛将我困住,这里形容自己被困境所束缚。
- 疾雷且不闻,焉知草虫愁。
- “疾雷”可能指突如其来的雷声,象征突发的困难或压力。
- “焉知草虫愁”,通过比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小生命感受不到人类忧愁的感慨。
- 强颜理编简,阅世如东流。
- “强颜”表示勉强保持笑容或外表,“理编简”则可能是指整理文件或书籍,反映出一种努力适应现实或生活的压力。
- “阅世如东流”用江水向东流的意象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化,暗示着无法阻挡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
- 滔滔竟不返,谁复操戈矛。
- “滔滔”形容水流不断,“不返”强调了时间的不可逆。
- “谁复操戈矛”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观的态度,好像没有谁能重新拿起武器(即面对挑战)。
- 天涯念孤侄,携母依诸刘。
- “天涯”表明远隔家乡,思念远方的孩子。
- “孤侄”指的是独居的侄子,显示出家庭中的孤独与分离。
- “诸刘”可能指的是亲戚中的某一支,表明侄子依靠其他亲戚生活。
- 书来话悲辛,心往形辄留。
- “书来”说明收到书信,“话悲辛”表示书信中充满了悲伤和困苦。
- “心往形辄留”意味着尽管内心充满悲痛,但身体依然留在了原地,无法随心而动。
- 先茔托仙峰,山僧扫梧楸。
- “先茔”可能指的是祖先的墓地,“仙峰”则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
- “山僧”可能是指山上的僧人,“扫梧楸”描绘出一幅僧人清理墓碑的场景。
- 二女随母住,外翁今白头。
- “二女”可能是指家中的两个女儿,“随母住”说明了她们的生活状态。
- “外翁今白头”可能是指丈夫的父亲已经变老,反映了家庭中老人的状态。
- 伯氏尚书郎,名字腾九州。
- “伯氏”指的是家中的兄弟之一,“尚书郎”可能是官职,代表着地位的提升。
- “名字腾九州”表达了家族成员名扬四海的成就,体现了家族的成功。
- 仲兄中武举,气欲无羌酋。
- “仲兄”指出家族中排行第二的兄长,“中武举”可能是指考中了武职官员。
- “气欲无羌酋”意味着兄长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力量,能够震慑敌人。
- 棣华一朝集,荆树三枝稠。
- “棣华”可能是家中的一个分支或者兄弟的名字,“一朝集”可能是指在某个时期聚集在一起。
- “荆树三枝稠”描绘了家族兴旺的景象,象征着团结和谐。
- 堂堂相继去,遗我归山丘。
- “堂堂相继去”可能是指家族中的长辈相继去世,留下了后辈。
- “遗我归山丘”表达了对自己回归自然、归于简朴生活的向往。
- 漆园梦方觉,白衣云正浮。
- “漆园”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名称,“梦方觉”表明了觉醒的时刻,可能是对人生或哲学的思考有所顿悟。
- “白衣云正浮”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飘逸的境界。
- 凭陵若蹈空,何处停华辀?
- “凭陵”可能是指立足不稳或冒险前行的姿态。
- “蹈空”表示超越现实的束缚或追求更高的境界。
- “何处停华辀?**表达出对于归宿、归宿或目标的不确定感。
- 故乡岂不怀,屋食良易谋。
- “故乡岂不怀”表达了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 “屋食良易谋”暗示着即使身处异地,也容易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
- 自我识废兴,于天无怨尤。
- “自我识废兴”表明了认识到自己的兴衰得失都是自然规律。
- “于天无怨尤”表示无论命运如何变化,都保持平和的心态。
- 平生喜闻诗,此诗当挽讴。
- “平生喜闻诗”表达了对诗歌的喜爱和对文学的热爱。
- “此诗当挽讴”意味着这首诗是用于哀悼和纪念的,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追思和哀叹。
- 不须生刍奠,君从二兄游。
- “不须生刍奠”表示不需要用生肉祭品来悼念亡者,简化了葬礼的仪式。
- “君从二兄游”可能是指邀请两位兄长一同出游或参与某种活动。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家族成员的不同境遇的描述,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和自然的变迁。同时,诗歌中的哲理思考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增添了诗意和深度。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诗人传达了对亲人和自然的深深怀念,以及对生活态度的豁达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