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荒随处长蓬蒿,忽告通幽且尽薅。
已问花翁移郁李,竟从金母折蟠桃。
住庵事简吾何力,种树功高子有劳。
吏用公材当小试,把锄来趁雨如膏。

诗句释义:

  1. 晨光亭夹径草深庵僧澄锄去之将种桃李:“晨光亭”指的是一个位于小径旁的亭子,而“夹径草深”则描绘了小路两旁长满了杂草。“庵僧澄”是在此庵(即寺庙内的僧房)里锄草的僧人澄。“锄去之将种桃李”意味着澄正在准备将杂草丛生的地方改作种植桃树和李树之地。

  2. 径荒随处长蓬蒿,忽告通幽且尽薅:“径荒”表示小径被杂草覆盖。“长蓬蒿”形容草长得非常茂盛。“通幽”指通向幽深之处,这里可能是指通往某个隐秘或美丽的地方。“尽薅”意为彻底清除杂草。

  3. 已问花翁移郁李,竟从金母折蟠桃:“花翁”可能是一位园艺师,他询问如何将郁金香移植到别处。“已问”表明已经询问过了。“移郁李”指的是将郁金香移植。“竟从金母折蟠桃”则是指从金母手中折断了蟠桃树,这通常象征着获得好运或成功。

  4. 住庵事简吾何力,种树功高子有劳:“住庵事简”意味着住在庵里的生活相对简单。“吾何力”表示我有什么能力?“种树功高子有劳”指的是种植树木是一项值得称赞的工作,因为这项工作需要花费很多努力。

  5. 吏用公材当小试,把锄来趁雨如膏:“吏用公材”可能是指使用公共材料进行工作。“当小试”意味着这是一次小型的尝试。“把锄来趁雨如膏”意味着趁着下雨天,用锄头耕作就像涂抹油脂一样容易。这句话表达了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农活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晨光亭夹径的荒芜景象,以及清理杂草、移植植物的过程,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农耕生活的热爱。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径荒随处长蓬蒿”中的“蓬蒿”,象征着自然的原始状态;“已问花翁移郁李”中的“郁李”象征着珍贵的植物。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反映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