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深如海,中边见各异。
道在有无间,语论皆儿戏。
几多名利僧,妄习诸家气。
贪嗔尚缠牵,生灭何由离。
三世古今佛,岂离根本智。
舍此觅菩提,谁证菩提位。
吾师识自心,有为皆委弃。
冥坐不知年,了了忘言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游山五题其二题憩贤亭》,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1. 译文:佛性深邃如海,其内涵和外延都是无穷无尽的。
  • “佛性”指的是佛教中对一切众生都具有的本性,即“佛性”。
  • “深邃如海”,形容佛性的深厚广博,无边无际。
  1. 译文:道(道教)存在于有无之间,但人们却常常将语言辩论当作儿戏。
  • “道”在此处指的是道家哲学中的宇宙自然法则或道理。
  • “有无之间”,指事物存在的同时,也有不存在的一面。
  • “语论皆儿戏”,意指人们对语言辩论和理论讨论缺乏严肃态度。
  1. 译文:很多名利僧人,盲目地学习各种教派的思想。
  • “僧”在这里泛指佛教徒。
  • “名利”是指名利地位。
  • “妄习诸家气”,意为盲目地效仿各家学派。
  1. 译文:贪欲和嗔恨还在纠缠着人,生与死如何能够脱离?
  • “贪嗔”分别指贪婪和愤怒两种情绪。
  • “缠牵”表示缠绕不放,无法解脱。
  • “生灭”,指生死轮回,是佛教中的基本教义之一。
  1. 译文:从古到今,三世的佛陀,难道不是依靠根本智慧来成就佛道的吗?
  • “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
  • “佛陀”(Buddha),佛教中修行成道的人。
  • “三世”和“根本智”都指佛陀证悟佛道的智慧。
  1. 译文:舍弃这些世俗的追求,去寻找菩提的真谛,又有几个能证得菩提位的呢?
  • “菩提”,指觉悟、达到智慧的境界。
  • “位”,指位置、境界。
  1. 译文:我的老师已经洞察到了自己的心,对于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他都能够放下。
  • “吾师”,指我。
  • “心”,指内心世界。
  • “有为”,指世俗的欲望和追求。
  • “委弃”,放下。
  1. 译文:他冥思苦想,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但仍然了了分明,没有言语可以表达他的意趣。
  2. 译文: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修行、真理等问题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