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玳尚谁继,风云那可看。
自曾许持送,谈笑未尝干。

【注释】

鄙诗上呈通判朝奉大夫:把这首诗献给通判朝奉大夫。

簪玳尚谁继:簪,插在头上的簪子;玳瑁,一种贵重的甲壳动物。

风云那可看:风云,比喻世事变幻。

自曾许持送:曾,过去时态词。

谈笑未尝干:言谈之间不曾使对方感到厌烦,意谓对人不发火。

【赏析】

这是一首赠答诗,酬答的对象是“通判”和“朝奉大夫”。“朝奉大夫”是宋元官称,相当于明清的四品或二品大员,是宋代文官的一种高级官职,一般由进士及第后担任州县令、丞、参等职的官员升迁而来。因此,“通判”应为县尉(县令)的别称,即县尉。此诗作于熙宁四年(1070年)。

首句“鄙诗上呈通判朝奉大夫”,表明了赠答对象的身份。接着,诗人用典来回答对方所提出的问题:“簪玳尚谁继?风云那可看?”“簪玳”,古代女子的发饰。这里用来指代男子的发髻。“簪玳尚谁继?”意味着问:我的这种风流雅韵,有哪个能继承呢?“风云”一句是说:我曾有过这样的抱负,但如今却只能任凭它飘然而去罢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者自认为才华出众,志向远大。可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他的雄心壮志并未得以实现,反而被埋没在了现实的黑暗中。

第三、四句回应对方的提问:“自曾许持送,谈笑未尝干”。意思是:我曾答应将你的风采传扬出去。虽然我与你不相识,但我对你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你与我谈论学问的时候,我从不感到疲倦,因为你的谈吐风趣,令人愉快。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通判”抱有十分友好的态度,希望他能广开言路,多提建议。

这首七绝诗通过酬答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才气与抱负。全诗以问答形式展开,语言简练而含蓄,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