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未筑上游城,千古冤声尚未平。
雉堞已然无石虎,不知何用昔时名。
【注释】
郴江:指潇水。湖南郴州有湘江、潇水,合称“郴江”。
百咏:即《百首诗》,古代诗歌总集名。
东楼:即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门上。
楚人:指屈原。
石虎:指战国时楚国的石基。相传楚国都城郢被秦军攻破,楚怀王被囚于武关,楚人想杀其子顷襄王以报仇,但因顷襄王年幼,故派兵护送到秦国。秦人见其貌美,欲占有之,用五花大绑,将楚王放在大竹笼中,让五匹马驾车,绕三周后放之。楚王醒后,逃至洞庭湖一带,自投汨罗江而死。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之作。作者借古讽今,借屈原自喻,表达了对现实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之情。
第一句“郴江百咏东楼”,点题,表明这是一首咏史的诗。“百咏”即《百首诗》;“东楼”,即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西门上。这里,诗人借咏史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千古冤声尚未平。”诗人借古人之冤愤,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冤声”指楚人的冤愤,指屈原遭谗被害的故事。“千古”说明时间之长,“未平”则说明人们还没有把屈原的冤情平反。这两句从历史的角度写起,为下文抒发自己的观点作了铺垫。
第二句紧承上文而发,诗人进一步指出,尽管屈原的冤情已经千年未有定论,但他的爱国精神却永远值得后人称颂。“楚人未筑上游城”,诗人指出,屈原虽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楚人未筑上游城),但他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爱国信念。“何用昔时名”一句,诗人认为,屈原当年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坚持的正义事业。
第三句承接前句而来,诗人又进一步指出,现在那些曾经为楚国做出过贡献的人已经被遗忘了,但他们所建立的功绩却是永恒的。“已无石虎”指现在已经没有楚国了。“何用昔时名”一句,诗人认为,这些人的贡献是应该被记住的,他们的业绩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最后一句“不知何处觅知音”,诗人感叹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只能寄托于未来。“不知何处觅知音”一句,诗人感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寄托于未来。这里的“知音”一词,不仅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也有“理解”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