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英才偶未逢,寄身无地转如蓬。
诗亲东野穷尤壮,赋拟相如老更工。
雕鹗不飞行奋迅,璠玙未献要磨砻。
会须自要唐衢荐,谁与吹嘘借便风。
【注释】
盛世英才偶未逢:盛世,指唐朝。英才,有才能的人。偶,同“迂”,指时运不好。逢,遇,指遇时运。
寄身无地转如蓬:寄身,寄居,依附,投靠。无地,没有容身之地。转如蓬,比喻漂泊不定。
诗亲东野穷尤壮:诗亲,即以诗歌自命。东野,指陶渊明。穷犹困厄,犹困顿,犹艰难。尤,特别。壮犹盛,犹强大。
赋拟相如老更工:赋,指《离骚》,屈原的代表作。相如,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老犹衰朽,犹衰老。更工,比更加精妙。
雕鹗不飞行奋迅:雕鹗,指鹰隼,猛禽。飞奋迅,指飞翔迅速。
璠玙未献要磨砻:璠、玙都是美玉。献,奉献。要,必须。磨砻,磨砺。
会须自要唐衢荐:会须,应时。自要,自己应该。唐衢,汉文帝时人。荐,推荐。
谁与吹嘘借便风:谁,谁可以。吹嘘,吹拂。借便风,借助机会之风。
【赏析】
此为送别诗。作者送的是王彦声归苕溪。苕溪在浙江西部,今属湖州市。王彦声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朋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王彦声的深情厚谊。
“盛世英才偶未逢,寄身无地转如蓬”。这里说,盛世之时,有才之士往往遭遇不幸,像蓬草一样飘零无定。这两句的意思是,盛世之年,才华横溢之士常常怀才不遇,如同飘浮不定的蓬草,没有固定归宿。这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概括性描述,也是对王彦声的一种安慰和鼓励。希望他能在盛世中展露才华,不被命运所捉弄。
“诗亲东野穷尤壮,赋拟相如老更工。”这里用陶渊明和司马相如来比喻王彦声。诗仙陶渊明以田园生活著称,而王彦声也有着这样的追求,他选择回归自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司马相如则以其卓绝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王彦声也在这方面有着过人的才华。这里的“穷尤壮”和“老更工”分别指的是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和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通过与这两位文人的对比,诗人赞美了王彦声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华。
“雕鹗不飞行奋迅,璠玙未献要磨砻。”这里用雕鹗和璠玙来比喻王彦声和李白。雕鹗是指凶猛的鹰隼,它们虽然凶猛却需要不断地磨炼才能展翅高飞;璠玙则是珍贵的玉石,它们需要经过打磨才能发出光芒。这里的“飞奋迅”和“磨砻”分别指的是鹰隼和玉石的成长过程,强调了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通过与鹰隼和玉石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王彦声的期望和祝福。希望他能像鹰隼一样勇猛精进,像玉石一样经受住考验最终发光发热。
“会须自要唐衢荐,谁与吹嘘借便风。”这里的“唐衢”是指唐玄宗时的大臣姚崇,他曾向皇帝推荐贤良之士。这里的“自要”指的是自己主动争取机会。而“谁与吹嘘借便风”则表达了一种期待:希望有人能为他提供支持和帮助,让他得以施展才华。这里的“谁与”是一个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支持和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盛世、才华、磨砺等主题的描绘,表达了对王彦声的深深祝福和对他未来的美好期望。同时,通过对鹰隼和玉石的比喻,也展现了诗人对王彦声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他的高度评价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