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经纶辅太平,枉于天地荷生成。
少如贾谊频垂涕,老似樊须请学耕。
醉舞或将猴共势,饥吟时与蚓同声。
若教眼底不识字,应已脱除穷困名。
【注释】
次韵彦臣感怀:这是一首和诗。次韵,就是用原诗的韵脚来写自己的诗。彦臣,指李之仪的朋友张彦臣。感怀,感慨、思念。
不得经纶辅太平:不能辅佐国家,实现天下太平。经纶,治理国家的才干和谋略。
枉于天地荷生成(枉):白白地。
少如贾谊频垂涕:年轻时像贾谊一样,常常流泪。贾谊是西汉初期的大臣,曾因遭人谗言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常以忧国忧民自励,有“忠君爱国”的名声。
老似樊须请学耕:年老时像神农氏的后代神农氏那样,请求学习耕种来帮助老百姓。樊须,即神农氏的一个后代,传说他能种五谷。这里借以表示自己对农民的关心。
醉舞或将猴共势:喝醉后跳舞,似乎把猴子当作朋友来看待,与它们同乐。将,好像,像是。
饥吟时与蚓同声:饥饿时吟诗,似乎跟蚯蚓在同时叫唤。蚓,蚯蚓。这里以蚯蚓作为比喻,说明作者贫病交困的生活处境。
若教眼底不识字:如果让我在眼底下不看见文字,那么我就可以摆脱贫困和耻辱了。眼底下,这里指眼前。
应已脱除穷困名:就应当已经摆脱了贫穷和耻辱的名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之仪对好友张彦臣的怀念之作。首联点明作诗的原因——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只能空怀济世之志;颔联则以贾谊、樊须两个历史人物为例,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接着,通过饮酒作歌、赋诗咏史等动作描写,进一步表现自己对时政的关心和对民生的忧虑;颈联则通过比喻,描绘了自己在贫困中仍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尾联表达了自己渴望能够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尊严的愿望。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