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过蒙城日欲曛,更寻祠馆拜遗真。
文章昔已悲衰世,香火今谁望俗人。
诸子异端争土苴,千秋馀乱见缘因。
只应叔夜轻狂辈,未是先生入室宾。
【注释】
过庄子祠堂:路过庄子祠堂。庄子祠,指庄子墓前的祠堂。蒙城,古地名,在今安徽省蒙城县东南,庄子曾为蒙邑宰。日欲曛:太阳快要落山了。
更寻:再次寻找。
香火:指祭祀用的烟火。俗人:凡人,普通人。
诸子:泛指儒、墨、名、法等各派学者。土苴:轻视。
千秋馀乱:春秋时代以来的许多战乱。缘因:原因。
叔夜:嵇康字叔夜。轻狂:放纵,不受拘束。入室宾:成为门下的弟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蒙城县(庄子墓所在地)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庄子思想的怀念与尊崇以及自己与当时世俗风气的不同之处。
首句“客过蒙城日欲曛”,点明诗人在黄昏时分来到庄子祠前。“日欲曛”描绘了一幅落日余晖映照下,古朴宁静的祠堂景象,营造了一种幽远空灵的氛围,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某种失落感和寂寥。
第二句“更寻祠馆拜遗真”中的“更寻”表明诗人不辞劳苦再度前来拜访。而“拜遗真”则是指拜访的是庄子的坟墓和祠堂,表达出了诗人对于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
第三句“文章昔已悲衰世”,诗人通过回顾历史,感叹当今社会已经衰败不堪,用“悲衰世”来形容当前社会的困境和不景气,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感慨和忧虑。这种感慨和忧虑源于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
第四句“香火今谁望俗人”,诗人在这里指出现在社会上那些被世人所推崇的人其实都是些庸俗之人,他们只追求名利而不注重道德修养。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不满。
第五、六两句“诸子异端争土苴,千秋馀乱见缘因”,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各个学派之间的纷争和混乱。他认为,这些学派之间的争斗和分歧都是因为他们各自坚持不同的理念和观点,而这些理念和观点并没有真正的道理或价值可言。因此,他呼吁大家应该摒弃这种无谓的争斗,回归理性和良知的怀抱。
第七句“只应叔夜轻狂辈,未是先生入室宾”。诗人在这里以嵇康为例,指出那些过于放纵、不受拘束的人并不配称为真正的学者。他认为真正懂得学问的人应该具备谦虚、谨慎、勤奋的品质,而不是轻狂自大、目中无人。同时,他也表示自己并不认同这些学者的观点,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理解庄子思想的人。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视角和感受,展示了他对庄子思想的怀念与尊崇,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和不满。同时,诗歌也体现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和追求,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