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阁文书得少休,故将湖水慁清眸。
似从天姥逡巡坐,拟放仙槎自在流。
具眼不随千派转,此身元并一沤浮。
羌谁戏墨通三昧,信是人间万法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点指向,然后根据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观澜堂”是此诗的标题。“铃阁文书得少休”,意为在铃阁中处理文书得到了一些休息的时间。《旧唐书·刘祎之传》:“累迁尚书右丞,为政严整……有清望,与裴度、崔群、王涯、李鄘、皇甫鎡并称‘六俊’。”《新唐书·刘祎之传》:“累官至尚书右丞,以严干闻。性刚直,不附权幸,故与同列忤,出为陈州刺史。”“故将湖水慁清眸”,意即用湖水来洗涤自己的眼睛。语出苏轼《前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似从天姥逡巡坐,拟放仙槎自在流”,意为仿佛是在天姥山旁徘徊闲坐,想要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地乘着神舟漂流。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具眼不随千派转,此身元并一沤浮”,意为我的眼光并不随着千条江河的流转而改变,我的身心与那一片水泡漂浮在水中。苏轼《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羌谁戏墨通三昧,信是人间万法俦。”羌是谁?羌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羌人。《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匈奴谓羌人为昆莫”,“羌人”一词最早见于晋张华《博物志》:“南夷与西戎皆自称王。有姓字者,中国谓之君;无字者,夷狄谓之王。其别有种类,羌、越、蛮、闽。”羌人部落首领向中原进贡,汉宣帝时封赵充国为“合骑侯”。《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载:“(汉)元康二年秋八月,匈奴呼韩邪单于遣其相以下及诸贵人、侍子、祭师、长史,因蜀郡守郑众奏请内徙,欲备北边。九月,天子召见,使待诏公车,拜为奉车都尉。匈奴单于既入朝,上赐单于印玺,归其侯邑,令居云中九原。”(《资治通鉴》卷三十),说明羌人是汉朝的藩属部族。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今夕夕引军,数道并进,则秦人恐矣。”《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曰:‘夫邛、豽、西倾,山居天下五,邛、豽、西倾,沃野千里;南山阻石,从岐路何所之。’”“此身元并一沤浮”,意即我的身躯与那一片水泡浮在水面上。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苏轼《前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羌谁戏墨通三昧,信是人间万法俦”,羌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羌人。《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匈奴谓羌人为昆莫”,“羌人”一词最早见于晋张华《博物志》:“南夷与西戎皆自称王。有姓字者,中国谓之君;无字者,夷狄谓之王。其别有种类,羌、越、蛮、闽。”羌人部落首领向中原进贡,汉宣帝时封赵充国为“合骑侯”。“羌人”一词最早见于晋张华《博物志》:“南夷与西戎皆自称王。有姓字者,中国谓之君;无字者,夷狄谓之王。其别有种类,羌、越、蛮、闽。”“羌谁戏墨通三昧,信是人间万法俦”,羌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羌人。《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匈奴谓羌人为昆莫”、“羌人”一词最早见于晋张华《博物志》:“南夷与西戎皆自称王。有姓字者,中国谓之君;无字者,夷狄谓之王。其别有种类,羌、越、蛮、闽。”羌人部落首领向中原进贡,汉宣帝时封赵充国为“合骑侯”。“羌谁戏墨通三昧,信是人间万法俦”,羌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羌人。《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匈奴谓羌人为昆莫”、“羌人”一词最早见于晋张华《博物志》:“南夷与西戎皆自称王。有姓字者,中国谓之君;无字者,夷狄谓之王。其别有种类,羌、越、蛮、闽。”“羌谁戏墨通三昧,信是人间万法俦”,羌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羌人。《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匈奴谓羌人为昆莫”、“羌人”一词最早见于晋张华《博物志》:“南夷与西戎皆自称王。有姓字者,中国谓之君;无字者,夷狄谓之王。其别有种类,羌、越、蛮、闽。”“羌谁戏墨通三昧”,羌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羌人。《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匈奴谓羌人为昆莫”。

【赏析】

《观澜堂》作于公元801年(唐宝应元年)。作者此时已任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观澜堂为诗人新筑的别墅。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别墅中游览所见的景物,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山水美景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富有韵味。诗中描绘了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首联两句写诗人在观澜堂中处理文书得到少许休息之时,便用湖水来洗涤自己的眼睛。“湖水”“洗眼”两个动作看似简单,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在处理完公务之后选择了一个宁静的地方来“洗眼”,这种宁静的环境正是他所需要的休息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这一举动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豁达和乐观态度,他并不把功名利禄看得过重,而是更注重内心的修养和放松。

颔联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观澜堂中的所见所感。诗人站在湖畔,眺望远方的天姥山,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似乎正在思考如何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这里的“逡巡”一词形象地描绘出了诗人在观望天姥山时的犹豫不决和徘徊不定的心态。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颈联两句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观澜堂中的所见所感。诗人似乎正在欣赏眼前的美景,同时也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这里的“拟放仙槎自在流”一句更是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仙境般的境界。他似乎正在想象自己乘着神舟飘然而去,享受那种超凡脱俗的生活。这一部分充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浪漫情怀和对自由的渴望。

尾联两句则是诗人对整个诗歌主题的总结和升华。他感叹自己的眼光并不随波逐流,而始终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同时,他也表示自己并不羡慕那些能够随心所欲的人,而是更加尊重那些能够坚守自己信仰的人。这一部分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信仰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诗人在观澜堂中游览山水时的所见所感,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整首诗歌构思巧妙、意境深远、富有韵味,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