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包不住雁边峰,万里来参琰浙翁。
刀割万缘随指断,镜磨诸漏着身空。
不从贝叶钻陈迹,只向蒲团下钝工。
结习依然销未尽,有时诗语学琴聪。

【注释】

挑包:担着行李。不住雁边峰,指担子重,不能停留在山边。来参琰浙翁:指来到浙江拜访严子陵。琰,即严子陵,西汉著名高士。来参,是说前来拜见。万缘随指断,佛家语,一切烦恼皆因妄想而起,所以“指”可以“断”。刀割万缘随指断,比喻佛教徒以念佛为法门,把一切杂念斩断。镜磨诸漏着身空,佛教语,诸漏即烦恼,磨镜可以消除烦恼。着身空,即消除身心之烦恼。

不从贝叶钻陈迹,只向蒲团下钝工。贝叶,指佛经。钻,读、诵的意思。陈迹,旧日的遗迹。指陈迹已过,不必再读。只向蒲团下钝工,蒲团是修行用的坐垫,喻指修道。钝工,指修行人,修行者应专心致志地修炼。

结习依然销未尽,有时诗语学琴聪。结习,佛家语,指习气。销未尽,意犹未尽。有时诗语学琴聪,指诗与琴艺一样,都是修身养性的方法。

【赏析】

《赠乡僧祖元》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僧人生活和精神境界的赞赏之情,以及对禅宗教义的理解之深。

首联“挑包不住雁边峰,万里来参琰浙翁。”描绘了一个担着行李、跨越万里来到浙江拜访严子陵的僧人形象。这里的“挑包”既指担着行李,也暗示了作者对这位僧人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赏。而“雁边峰”则寓意着遥远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这次访问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颔联“刀割万缘随指断,镜磨诸漏着身空。”则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禅宗教义中的“一念之差,便是天堂地狱;一心之念,就是善根福德。”这既是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僧人修行态度的高度赞扬。

颈联“不从贝叶钻陈迹,只向蒲团下钝工。”则直接点明了禅宗的宗旨:“不从陈迹中求教,只在当下修行”。这里的“贝叶”指的是佛教经典的文字,而“蒲团”则是禅宗僧侣常用的坐垫,喻指修行。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禅宗教义的理解以及对于修行方式的看法。

尾联“结习依然销未尽,有时诗语学琴聪。”则是诗人对自己修行过程的反思。这里的“结习”指的是习气或习性,而“消未尽”则意味着虽然已经有所进步,但仍然需要继续努力。而“时诗语学琴聪”则是指作者在诗歌和音乐方面的才能,这也是他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首七绝通过对禅宗教义的理解和赞美,以及对僧人修行态度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修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禅宗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