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恼乱探花人,裂尽陶公漉酒巾。
傅粉早工欺白雪,施朱更欲媚阳春。
衣冠未怪多侪俗,花木无情亦丧真。
他日和羹何所赖,纷纷行见满前尘。

【注释】

次邦宪宣德红梅诗韵:次,第二;邦宪,人名。这首诗是诗人在宣德年间所作的一首咏物诗。

陶公漉酒巾: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著名诗人,曾隐居庐山,自号五柳先生。他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吾家世为农,无以为治产业。偶有田五十亩,足以给亲族。”后来,他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

傅粉:搽胭脂。欺白雪:形容颜色洁白。

施朱:指涂抹红妆。阳春:春天。

衣冠:指衣着。侪俗:同一般世俗之人。丧真:失去了本来的真情实性。

和羹:调和羹汤。何所赖:有什么依靠?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宣德年间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诗人用陶潜的典故来比拟红梅花,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不为五斗米折腰”,来表现自己的志向。诗人认为红梅花的颜色洁白,与世俗的纷扰格格不入,因此被贬谪到荒僻之地。而红梅却能够傲霜斗雪,不屈服于权贵的威压,保持着自己的本色。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像红梅那样洁身自好、不为权贵而改变自己的初衷。

首句“年来恼乱探花人”。意思是说,这些年来,那些被人们追捧的探花们,总是在红梅盛开的时候去寻花问柳。这里,诗人用探花人来形容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他们的行为就像探花人一样轻浮,没有真正的修养和内涵。

第二句“裂尽陶公漉酒巾”。意思是说,这些探花人在红梅盛开的时候,总是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寻找美色,就像陶渊明那样沉迷于酒色之中。这里的“陶公”指的是陶渊明,他用“漉酒巾”来形容探花人的庸俗,暗示了探花人们缺乏高雅的审美情趣。

第三句“傅粉早工欺白雪”,意思是说,这些探花人早就学会了化妆,他们的妆容比白雪还要洁白,但是这种白皙却是虚假的,就像是用白色的面粉抹在脸上一样,掩盖了真实的面孔。这句诗通过比喻,批判了探花人们的虚伪和矫揉造作。

第四句“施朱更欲媚阳春”。意思是说,这些探花人更加喜欢涂上红色的妆容,以此来讨好春光。这里的“阳春”指的是春天,象征着美好和生机。探花人们希望通过涂抹红色的妆容来让自己显得更加美丽动人,但是这种打扮反而让人感到虚假和不自然。

第五句“衣冠未怪多侪俗”。意思是说,虽然这些探花人的行为已经变得十分世俗,但是他们仍然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里的“侪俗”指的是同辈的人,探花人们认为自己和其他世俗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第六句“花木无情亦丧真”。意思是说,即使是花木也会变得冷漠无情,失去了原本的真情实性。这里的“丧真”指的是失去真性情。诗人通过对花木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探花人的失望和不满。

第七句“他日和羹何所赖,纷纷行见满前尘”。意思是说,将来如果需要有人调和纷争,那么这些探花人将会成为主要的依靠力量。这里的“和羹”指的是调和纷争,而“他日”则是指将来。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探花人们的担忧和忧虑。而那些探花人也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被清算得一清二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