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物可修治,一击当年何所知。
拱手问师都不语,等闲拈起布毛吹。
注释:本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修治,一击当年何知。拱手问师都不语,等闲拈起布毛吹。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题咏击鞠的诗。击鞠是古代的一种体育活动,击者以杖击球,而球则由发令者或击者手执皮筒,内盛草子或毛发(毛羽),使之在球场上飞舞滚动,以使击者击中,谓之“击”。
诗的前两句写击鞠之技。击鞠本是无物可修治、一击当年何所知的事情。击者击球时,必须用力,所以手中要执一柄长木仗。这柄杖,就是击鞠的道具。击者挥杖击球,球便腾空而起。击者要能控制球的方向,使球准确地落在预定的目标上。因此,击者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这种高超的技术。
诗的后两句写击者与击鞠的问答。击者击球时,往往要向发令者或同伴请教:“我该用多大力量?”于是发令者答:“用力大些!”击者又问:“用什么部位击球最合适?”于是发令者答:“用杖头最合适。”这样看来,似乎击鞠技术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不过是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击鞠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的运动,它对击者的身体各部分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击者的手眼、手臂、腰腿和脚的力量都要得到很好的配合,才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同时,击鞠时还要运用各种身体语言,如击者的动作、姿势以及面部表情等,才能使球准确地落在预定目标上。因此,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击鞠者,除了要有高度的技巧外,还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行。
全诗从侧面反映了击鞠这项运动的高难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击鞠技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功力的由衷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