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老苔荒墨色昏,汉人两序姓名存。
六经丝竹升堂后,千古衣冠此地尊。
但使高文无废祀,只今扬马未招魂。
寥寥蜀学谁为倡,东去江流注海门。
【注释】
礼殿:指礼部,主管国家祭祀典礼、科举考试的部门。雨老苔荒墨色昏,汉人两序姓名存。“两序”指官位和地位。汉朝人有名无实的官位和地位被保留在庙堂之上。六经:儒家经典著作。升堂后:登上厅堂之后,这里指登科入仕以后。衣冠:指官员的服饰。扬马: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高文:指高尚的文章,此处指文章本身。废祀:废弃祭祀,指文章被埋没。只今:如今,现在。蜀学:指四川地区的学术文化,蜀学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三国时期蜀国文化为代表。东去江流注海门:指长江向东流入东海,注入海门。海门:地名,今江苏南通附近。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明朝灭亡后的感怀之诗,全诗通过礼殿(即礼部)这一特定场合,抒发了对明末遗民的哀思。
首联“雨老苔荒墨色昏,汉人两序姓名存”,诗人首先描绘出礼殿中的场景,虽然岁月已久、满地长满了苔藓,但依然能见到汉朝人的姓名被保存在礼殿中,这让人想起了汉室的繁荣昌盛。这里的“两序”指的是官职和地位。诗人通过对比来表达自己对汉朝文化的怀念之情。
颔联“六经丝竹升堂后,千古衣冠此地尊”,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对明朝遗民的同情。他看到孔子、孟子等儒家经典在礼殿中被尊崇,这些经典是汉族文化的核心,它们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然而,在明朝灭亡后,这些经典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被埋没。这里诗人用“升堂后”来形容儒学的地位,也隐喻着明末遗民在历史舞台上的沉沦。同时,“衣冠”一词也暗指那些在明朝统治下仍保持着良好品质的人。
颈联“但使高文无废祀,只今扬马未招魂”,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对明朝灭亡后文化传承的担忧。他认为只要还有高尚的文章被保存下来,就不应该让这些文化遗产被遗忘。而对于那些在明朝灭亡后仍然坚持信仰、追求正义的人来说,他们的精神和魂魄也应该得到尊重和纪念。
尾联“寥寥蜀学谁为倡,东去江流注海门”,诗人以大海为喻,表达了他对明朝灭亡后文化的广阔前景的展望。他认为虽然蜀地的学术文化曾经辉煌一时,但现在却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正如长江向东流入大海一样,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会继续发展壮大。最后,“东去江流注海门”一句也暗示了中国的文化将继续走向世界。
整首诗通过对礼殿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明朝灭亡后文化传承的关切之情以及对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沉沦的英雄们的怀念之意。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